跳转到主要内容

我院血液内科团队应邀在生物材料领域著名期刊Biomaterials Science发表文章

2020-08-20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浆细胞肿瘤,是继淋巴瘤后第二常见的血液肿瘤。该病可累及多个器官,常伴多发溶骨性损伤、高钙血症、贫血、肾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针对MM, 在诊断方面,传统的检测方法有很多局限性,如有创性、耗时、准确率低,迫切需要新措施进行改进。在治疗层面,虽然新药层出不穷,发展迅速,MM的存活时间持续延长,但MM仍然难以治愈且复发率高。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纳米医学为改善众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0819封面图片.png

论文摘要

 

    针对目前多发性骨髓瘤诊治面临的诸多挑战,众多研究者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策略,其中利用纳米医学改进传统的诊疗方法是一研究热点,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纳米医学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治中的最新应用进展,近日,我院血液内科团队应邀在生物材料领域著名期刊Biomaterials Science(影响因子:6.183)发表了相关综述:Advancements in Nanotechnology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纳米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诊疗中的应用进展,DOI:10.1039/D0BM00772B)。该综述重点介绍了不同类型纳米粒子在多发性骨髓瘤诊疗中的最新研究和应用,详细分析了传统诊疗方法的缺陷以及纳米医学在疾病诊疗中的优势。通过该综述,我们可以看到纳米医学的发展为进一步优化MM的诊疗方法提供了新策略新方向。

 

Figure1. MM bone marrow microenvironment

 

    该综述由我院血液内科科研团队独立完成。钟文浩博士和张鑫宇博士后为共同第一作者,林东军教授为最后通讯作者,吴钧教授、赵萌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为第一及通讯单位。该研究同时得到了中国科技部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创新和创业研究团队计划、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等项目的资助。

 

Figure2.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established nanotherapeutic platforms

   

    中山七院血液内科系集医、教、研于一体的研究型科室,始终坚持医教研有机结合,以培养“临床与科研技能并重,创新与协作精神兼备”高素质医学人才为宗旨,目前是中山七院重点建设六大科研平台之一——血液病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创科以来,血液内科就极其重视科研及科研向临床转化工作,这在年轻医生及医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在培养临床医学生方面,血液内科积极为硕、博研究生搭建强大的科研平台,为培养出集医、教、研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医学人才做了大量的工作,医学生临床与科研有机结合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与此同时,血液内科的不断发展也必将为中山七院建成国际领先水平、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世界级医学中心添砖加瓦。

 

专家简介

 

IMG_0352.jpg

林东军

血液内科学科带头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血液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组组长

从事临床血液疾病诊治35年,对白血病、淋巴瘤和贫血诊治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造血干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方面进行研究工作,涉及细胞凋亡、肿瘤易感基因、免疫清除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等多个方面。中国病理生理学杂志、临床血液杂志、器官移植杂志、中国输血杂志、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编委。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发表论著36篇,其中SCI文章15篇,并培养博士7名,硕士12名。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15-2017年,连续3年荣获“岭南名医”称号,2015年荣获首届“羊城好医生”称号。

林东军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是白血病细胞干细胞的耐药机制,包括1. 鉴定分析白血病干细胞的分子标记物,探索其在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2. 研究表观遗传学调控在白血病发病进程及白血病微环境中的作用;3.  结合基础及临床研究,探索新型的白血病靶向治疗新模式。

 

吴钧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中山七院血液内科双聘教授,第十一批青年千人,国家卫计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涉及生物材料、药物控释、组织工程及纳米医学等前沿尖端领域。先后在Chem. Rev.、Adv. Drug. Deliv. Rev.、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Nano Letters、Adv. Funct. Mater.、Biomaterials、J. Control. Release等国际著名期刊杂志发表SCI论文120篇,论文引用约8000次,申请国际国内专利约25项。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计委科技重大专项、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第六批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中山大学青年教师重点培育项目等项目资助。

 

赵萌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中山七院血液内科双聘教授,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青年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骨髓微环境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转化研究,在Nature、Nature Medicine、Cell Stem Cell、Blood、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引用700余次。主要学术贡献:阐明了骨髓微环境对造血干细胞静息期维持的细胞和分子机制(JEM 2018, Nat Med 2014);表观遗传学对造血干细胞静息期维持和能量代谢的调控机制(Cell Stem Cell 2018, Cell Stem Cell 2016, Nature 2013);骨髓微环境对造血干细胞化疗后损伤修复的调控作用(Nat Med 2014, Blood 2012)。先后获得基金委面上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干细胞重点专项课题、广东省珠江人才创新团队支持、中山大学青年教师重点培育等项目资助。

 

张鑫宇

博士后

 

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中山七院血液内科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天然聚合物,设计开发具有“主动”或“被动”靶向能力的环境响应型纳米药物递送体系。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申请相关专利2项。

 

钟文浩

博士

 

中山七院血液内科博士,师从血液内科林东军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涉及纳米医学在多发性骨髓瘤、急性髓系白血病、淋巴瘤诊疗中的相关应用。

 

 

通讯员:钟文浩

编辑:温志鑫

初审:许晓军

审核:刘畅

审核发表: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