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8年8月19日

2018-08-19

00.png

        8月19日上午,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院长何裕隆教授荣获“中国医师奖”。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梁言顺、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等出席颁奖典礼,并为8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杰出医师颁奖。

0.jpg

何裕隆教授接受表彰

000.png

广东省获奖医师合影

         “中国医师奖”是经国务院审核批准,经国家卫健委批准设立的我国医师行业的最高奖项,迄今为止已经举办十一届。中国医师奖的设立,旨在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医师,弘扬救死扶伤、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精神风貌,形成全民尊医重道的良好氛围,促进我国医师队伍的行业建设和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何裕隆教授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创院院长,消化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外科主任、胃肠外科中心主任。

1.png

何裕隆教授开展达芬奇手术

       从医30多年,他诠释了何为“大医精诚”,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率领团队在胃肠肿瘤诊治领域达到国际领先地位,将胃癌患者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提高到了61.4%。

       把病人当亲人

       为医者首先要有同理心

        “把病人当亲人”,何裕隆教授每天都用实际行动在践行这一理念,也这样要求自己和自己身边的医务工作者。

       他说,一个人生病了心情自然不好,亲朋好友都为之担忧,家人为之受累,他们心急、抱怨、不理解、发脾气,我们应该换位思考,多包容、多解释、多安慰;虽然病人和亲属有时会不理解甚至责骂,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医者善心和爱心,他们迟早会明白,理解我们的付出和良苦用心。

       他始终要求医生要有同理心。他常常对学生和身边的医生说:“如果躺在病床上的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做?”

        “你会第一时间想着把问题查清楚,检查一定选最有针对性的,而不是选最贵的;做完检查你会想着去追结果;追到结果,你会想着请这方面最好的专家来看结果;最后决定手术还是不手术,你会希望在多学科讨论里得到一个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只要把病人当成亲人,你就会自然而然做上面的这些步骤。”何裕隆说,“如果每个医生都这样对待病人,那么医疗质量就上去了,医患关系也好了。”

2.png

何裕隆教授看望病人

       何裕隆教授对病人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他坚持每天至少2次到病房查看患者病情、仔细询问病情变化、检查呼吸脉搏和腹部体征、甚至嗅闻引流液的气味,了解各种生理指标和病情变化,对病人吃的东西,他都牢记于心。天气冷时,他会把手捂热,然后再去接触病人身体;每次检查完病人后,他都会为他们拉好衣服、盖好被子,并把鞋放到病人最方便的位置。正是因为如此,何裕隆教授从医30多年从未收到过一个病人的投诉,并连续多次被医院职工和病人评为“医德医风标兵”的称号。

       手术刀皇帝嘴

       外科医生首先要问该不该做手术

       何裕隆常说,尽管我们天天面对很多患者,但是每个患者可能一辈子就找你一次,我们要仔细询问病史、了解病情,制订详细周到的治疗方案。

       手术刀就像皇帝的嘴,话说出去就收不回来。外科医生是一名优秀的内科医生再加一把刀,首先要搞清楚该不该做手术,能不能做手术。确定需要手术了,还要考虑什么时候做手术,尤其对于择期手术的病人,可能早一周或者晚一周都可以做手术,但是营养状况不同,手术的风险和预后就不一样,要选择最好的时机。然后再考虑怎么做手术,把手术做到最好。最后还要帮助病人术后快速康复,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把每台手术做成精品

       像画画一样精雕细琢

       何裕隆说,小时候妈妈让他参加绘画学习,要求他不要赶时间,每一幅画别人可能一两天画好,而你要用五六天的时间精雕细琢地去绘画,每一笔和每一点都要恰到好处。第一幅画画好后,第二幅、第三幅画仍然要以同样的要求,不断比较总结才能提高和进步。多年来,何裕隆始终铭记母亲的教诲,从小就养成精益求精和精雕细琢的习惯。

       他对自己和周围医生,严格要求注重质量,将每一台手术都做成精品。每次手术前,他都要仔细阅读术前检查和影像学资料,每一刀、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极致。中山一院的影像学专家说,何裕隆阅片能力远远比普通影像学专家要高。

3.png

何裕隆教授开展手术

        没人敢接的106岁肠癌患者,他为之手术;别人认为不需要做手术的肠套叠梗阻患者被他及时发现、及时手术,免除了生命危险;多脏器联合切除,救治了患有巨大的腹膜后间质瘤的年轻战士;奋战20小时,救治剖腹产术后腹腔大出血的年轻孕妇……对于何裕隆教授来说,这都只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一个好的医生也应该是一个好的老师

       要把医德和医术传给年轻医生

       何裕隆师从王吉甫教授,他深深地以此为豪:在恩师王吉甫教授心中,病人没有贵贱之分,他的一生把自己的精力,全部都放在医疗健康事业和病人上面去,而对待学生却是非常严格。

4.png

与恩师王吉甫教授合影

       言传身教,何裕隆也是出了名的严谨、严格。他不仅严于律己,对门下的弟子也毫不放松,工作、生活、学习、做人,方方面面都要求很高,所以有人打趣说,做何裕隆教授的学生应该是被“骂”得最多的。

       何裕隆教授教导学生不仅严格,更是用心。他手把手地教学生和年轻医生操作胃肠镜,在全院赢得了“比翼双飞”的称号;查房时要求医生脱稿汇报病史并熟记各项检验结果;手术台上值得注意的问题,即便是过了午夜12点,他也要打电话给学生详细说明,督促学生学习;学生写的病历也会一页页地检查,把错别字都仔细地一一改正过来。

5.png

临床带教

       30多年来,何裕隆教授坚持担任临床医学教育各阶段教学工作,深受师生爱戴,取得无数教学成果和奖励。他是全国9名“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香港外科医学院”外科医师会员之一,获评“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是“南粤优秀老师”,更连续6年被评为“中山大学优秀指导老师”。

       在胃癌领域深耕几十年

       他最希望在国际标准制定上有更多话语权

       全世界平均每年有100万例胃癌患者,半数以上都在中国。但中国却没有自己的诊疗指南,一直使用的是美国和日本的。这与国内的科学研究相对落后有关,一个诊疗创新往往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支持和多研究中心来论证,而国内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

       为了改变这个状况,何裕隆教授不顾条件艰苦,着手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全面系统的胃肠肿瘤临床数据库。他坚持要在临床工作中取得第一手数据,病人的每一份肿瘤标本、血液、尿液、粪便、甚至唾液都要纳入生物标本库;临床检验结果、病理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都要纳入规范化的电子病例,成为临床大数据的一部分,为科研提供基础资料。他在中山七院实行与临床相对独立的科研管理模式,引进了一批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的高层次专职科研人才,希望通过科研找到临床问题突破口,超前地建立起了临床、科研相辅相成的发展模式,力求变道超车。

       何裕隆教授最大的希望就是,“不仅病人看病的时候首先想到我们,召开学术会议、制定国际标准也会首先想到我们。” 

       来到深圳

       他要为深圳市民提供同质化优质医疗

       如今,何裕隆教授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创院院长,站在新的起点上,他自知任重道远。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经济高度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和医疗是短板。深圳没有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学,很多学生都去外地读大学;没有综合实力强的医院,老百姓大病往广州、香港跑。深圳在发展,人口在扩容,必须要有这么一个医疗中心,一个代表我们中国医疗水平的高水平医院。”

       “我们就是要建设这样一家医院!”

       中大医科拥有52个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占广东省获评总数近半,排在全国高校前列。中山七院已引进了26个国家重点临床专科的医疗骨干。何裕隆教授说,“我们要让深让深圳市民不出深圳就能获得与广州兄弟医院同质化的优质医疗服务。”

       为此,何裕隆教授每周三都组织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开展以系统疾病为主体的诊疗理念,提高疑难重症诊治水平,发展团队医疗。何教授反复强调,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多学科病例讨论才能给病人提供最佳的诊断和治疗。而这一传统早已变成中山一院、中山七院胃肠外科团队坚持了半个世纪之久的“老黄历”。

中山七院.png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在何裕隆教授的带领下,中山七院自5月11日开业以来不断创造新建医院的“深圳速度”!

       一开业即同步开放门诊、24小时急诊、住院、手术室、ICU和健康体检中心,展现了雄厚的综合实力;

       开业12天,何裕隆教授主刀开展第一台四级手术——胃癌D2根治术;

      开业13天,肾内科为尿毒症患者开展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

      开业14天,胃肠外科开展首例腹腔镜下肠癌手术;

      开业22天,心内科开展首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手术;

      开业26天,肝胆外科开展首台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

      开业一个月,开展了3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

      开业不到2个月,心内科开展首台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

      开业不到3个月,神经内科开展首台脑动脉支架置入手术……

       “未来,我们的目标是要整体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应急与灾难医学中心、保健康复中心,远期目标将建成国际领先水平、集医教研产为一体的国际一流水平医院!“谈起未来规划,何裕隆教授信心满满。

       拿了一辈子的手术刀

       他说“下辈子还要当一名外科医生”

       对于绝症患者来说,“明天”是最珍贵和奢侈的东西。

       何裕隆教授,一位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医者,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将“尊重生命”这四个字化作大爱,为千千万万患者创造出了更多个“明天”。

       由于常年做手术,有时甚至一整天的连续奋战,何裕隆教授也落下一些小毛病,他的白大褂口袋里随身携带的六种自备药。他患有干眼病,因为平时经常看资料、看电脑,眼睛不舒服甚至有时睁不开,所以身上必备眼药水。此外还有通鼻子的药、救心药、安眠药等等。由于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后,他的睡眠并不好,一般深夜1点左右他会吃点安眠药,2点钟才能够睡着,早上6点就准时醒过来。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到医院,就像换了一个人。去年有一个达芬奇手术演示会议,那一天我本来累到眼睛睁不开了,但是一走进手术室,就像打了鸡血针一样,好像身体里有一个自动开关,整个人立刻就精神了。”

       有人问何裕隆教授,当了这么多年医生是否后悔过,他笑了笑说,“如果有下辈子,我想我还是要当一名外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