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从CT片到罕见病确诊:潮安医疗帮扶显实效

2025-09-26

一张CT片背后隐藏的罕见病

 

9月的潮安,暑气未消。潮安区人民医院放射科的阅片显示器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后简称中山七院)驻点帮扶医生蒋苏香快速滚动着手里的鼠标查看检验结果——患者的胸部CT显示腹壁肌肉、膈肌、肋间肌甚至躯干肌群,原本该是紧实的肌肉纹理,此刻却被大片的脂肪组织"侵蚀",像一幅被打乱的拼图。

这是30岁男性患者的检查影像。近半年,他总说呼吸很费劲,活动几步就累得直喘。接诊医生翻遍了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像图谱,却始终找不到匹配的典型表现。

"先做个科内会诊吧。"接到会诊请求后,蒋苏香医生立即组织开展了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式诊断——这样的"临时课堂",她早已习惯。凭借丰富的影像诊断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她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特殊征象的临床意义。“这种广泛性的肌肉脂肪化改变,往往提示着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的可能性。”蒋苏香医生表示。

 

从"看不懂"到"学得会":基层医生的成长课

 

为了明确诊断,蒋苏香医生组织科室医务人员开展了专题研讨。她系统阐述了肌肉疾病的影像学分类和诊断思路,重点分析了各种遗传性肌病的影像特征差异。通过查阅最新文献资料,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她将诊断方向聚焦于一种罕见病——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

“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主要影响男性患者。”蒋苏香医生在讲解中指出,“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就是肌肉组织被脂肪组织逐渐替代,正如这位患者的症状一样。”她进一步详细讲解了DMD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演变规律,为基层医务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影像诊断课。

这样的"现场教学"是基层帮扶的常态,从影像诊断的基本逻辑,到罕见病的特征提炼,基层医生需要的是一套“解题思路”,而不是死记硬背几个病名。

 

图 1 放射学顶刊Radiology杂志中病例展示

图 2 患者胸部CT横断位

图 3 患者胸部CT冠状位

 

多科协作,让“罕见”不再“无解”

 

研讨结束后,在帮扶专家的指导下,潮安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团队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协作,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验证诊断。很快,结果显示:患者确有DMD既往确诊史,且家族中存在致病基因携带者。

 

更让潮安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林少波主任感到欣慰的是,这次诊断不仅解决了患者的燃眉之急,还为后续治疗提供了关键依据。通过这个病例,团队不仅学习到罕见病的影像学特征,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疑难疾病的诊断思路和方法。

 

对口帮扶显成效,携手共促医疗提升

 

从一张简单的CT片,到一个罕见病的确诊;从"没见过"的困惑,到"会分析"的自信——这场发生在县级医院的诊断故事,或许正是医疗帮扶最真实的模样。

自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中山七院已派出多批专家到潮安区人民医院开展技术帮扶,通过专题讲座、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作为帮扶专家,他们的使命不仅是解决单个病例的诊断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基层医院建立规范的诊疗流程和疑难病例讨论机制,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未来,对口帮扶医院将继续深化合作机制,通过更多类似的实践案例,助力基层医院诊疗水平不断提升,为推进分级诊疗、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图四 帮扶日常业务学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文|蒋苏香

编辑|陈婷

初审|刘庆余

审核|江清浩、刘冉冉

审核发布|温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