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广东医疗高地扎根祖国边陲,打造胃癌防治的样板工程 ——中山七院在凤庆县启动胃癌精准化“三位一体”防治模式项目

2019-11-14

“这次的病人是哪几个?”

“1个胃癌,1个胃癌术后合并十二指肠瘘,1个肝巨大血管瘤,1个升结肠癌,还有1个低位直肠癌。”

这是11月11日晚上7点,何裕隆教授和陈鑫医生的一段对话。

 

多学科讨论

刚刚,何裕隆教授带着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医疗队,经过1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从深圳来到滇红之乡——凤庆。一放下行李,何裕隆教授就马不停蹄地来到凤庆县人民医院住院楼,了解事先沟通需要专家指导诊治的病人。

 
“肿物上缘已经累及肝脏了,腹壁也受到侵犯了,腹主动脉旁有一个明显增大的淋巴结……”何裕隆教授详细翻阅着一个65岁男性胃癌患者(谢老伯)的CT检查片子。
“患者有条件做转化治疗吗?”
“比较困难。”
“再和家属谈谈,这种情况需要综合治疗,争取把肿瘤缩小,做到R0切除。如果直接做手术,预后不是很好。”
 

这是何裕隆教授第5次带队来凤庆了,每一次来,凤庆县人民医院普外科都会准备几个最疑难的病例,请“国家队”的专家们会诊,进行手术带教指导。

 

扶贫医疗队在临沧机场合影

 

“这边的胃肠肿瘤发病率很高,但是我们几乎看不到进展早期(没有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更不用说早期的了。”谈到这些,何裕隆教授的心里不免有些焦虑。

凤庆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是著名“滇红”茶叶之乡,有古老的经贸商路——“茶马古道”。受到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这座古城目前经济发展落后,是国家重点扶贫县。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万元左右。

谢老伯就生活在农村,几个月前还在家务农。“平时还能挑八九十斤的担子。”虽然看起来有点瘦削,但精神状态不错,说起干农活,谢老伯脸上禁不住浮现出笑容。

2个月前,谢老伯经常感到“肚子疼”,一开始以为是吃坏东西了,过几天就会好起来。没想到,这个“肚子疼”不仅没有好起来,还不断加重,发作的次数越来越频繁。直到最近几天,疼得实在受不了了才到医院来看。

“大家都怕看病花钱,得了病能忍就忍,最后到医院的时候都很严重了。”陈鑫医生说。

 

做了30多年手术,最想看到的是病人不开刀

作为恢复高考后全国统考的第一批大学生,何裕隆教授在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医从教。他所在的胃肠外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他率领的团队在国内推广胃癌标准D2淋巴结清扫术,并创新性提出脉络化立体化淋巴结清扫术式,胃癌治疗效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进展期胃癌5年总体生存率达61.4%。2018年,何裕隆教授本人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奖。2019年10月他被授予美国外科学院院士。

何裕隆教授手术中

30多年来,何裕隆教授开展了无数次疑难手术。虽然,每一次将进展晚期的胃癌患者挽救回来,何裕隆教授都感到很欣慰,但是他更愿意看到的是患者的癌症能够更早地被发现,能够少受一些痛苦,有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亚洲是胃癌的高发地,韩国、日本的早诊率可达60%以上,而占全世界新发胃癌病例半数以上的中国,胃癌早诊率却不到20%。”何裕隆教授说道。“如果早发现,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93%以上。”

 

把凤庆打造成样板,向全国推广胃癌早筛

凤庆县医疗资源紧张。唯一一家二级综合医院——凤庆县人民医院仅450张床位,连同13家乡镇卫生院承担起了全县47.2万人的防病、治病任务。因此,凤庆县百姓一直存在着看病“两头难”的问题: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难,在偏远农村地区看病难。

2013年,中山大学启动定点扶贫云南省凤庆县工作,并从2014年3月起派出医疗团队开展医疗帮扶。2017年11月,中山七院还未开业,就接到任务到凤庆进行帮扶。何裕隆教授作为中山七院院长亲自带队。这次帮扶,中山七院医疗队务实的扶贫作风和精湛的诊疗技术得到了全县上下的高度认可。2018年8月11日,中山七院与凤庆县人民医院正式签订对口医疗帮扶协议,并选派张常华教授为凤庆县人民医院挂职院长,希望通过3年的全方位、持续性对口帮扶,把凤庆县人民医院建成县域医疗中心。

“检验县域医疗中心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大病不出县。目前,凤庆县很多老百姓看病都往市里面跑,往省城跑。我希望通过3年的帮扶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何裕隆教授心中充满信心。

一年多来,中山七院每季度都派选医疗专家到凤庆县人民医院开展临床带教,手把手为当地医务人员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帮助凤庆县人民医院建立了消化医学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帮扶不能一阵风,我们要让中大医科的文化在这里扎根,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专家队伍。”

目前,两院搭建远程医疗教学平台,把帮扶常态化。每周三上午7点半,相隔千里的两院都会开展多学科讨论,疑难危重症病人在凤庆就能够得到中大医科“国家队”的多学科会诊。两院还建立了远程病理诊断中心和远程手术会诊系统,可随时进行病理诊断和疑难手术的远程指导。

“凤庆县这边的口味是偏重的,属于高钠饮食,而且他们喜欢吃腌制的、烟熏的食物,这些都是胃肠道肿瘤的危险因素。”何裕隆教授介绍。“前期,我们带着流行病学专家、基础研究的专家来到这里。通过初步调查,我们发现这里的胃肠肿瘤发病率比较高的。”

 

“我们希望在凤庆把胃癌早筛这个项目做好,做成熟,以后逐步向全国推广。”何裕隆教授说。“如果在贫困县都能很好地开展胃癌早筛,那么在深圳这样的大都市就更有条件开展。”

11月12日,胃癌精准化“三位一体”防治模式项目在凤庆县人民医院正式启动。中山七院向该项目捐赠了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项目签约

中山七院向项目捐赠30万元

 

提高筛查的覆盖面是关键

据了解,该项目的重点筛查对象是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伴有Hp感染、胃癌家族史、进食腌制或煎炸食物等风险因素的人群。

“我们将结合血清学指标进行综合评分。把人群分成高、中、低危三组,不同分组进行不同时间间隔的胃镜检查。”何裕隆教授说。“胃癌的发展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但是早期癌基本没什么症状,等到出现消瘦、便血或者疼痛时,已经是进展期了。通过胃镜,我们能够尽早地发现癌前病变或者早期癌,通过早治疗提高生存预期。”

项目启动仪式

凤庆县有13个乡镇卫生院,有较为完善的慢病防治体系,为开展胃癌早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通过“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家庭”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优势整合、资源互补,能够大大提高筛查的覆盖面。

“希望通过该项目改善了凤庆县胃癌患者的预后,减轻凤庆县胃癌的卫生经济负担;同时,完善并推广胃癌早期筛查新方法,以凤庆县胃癌精准化‘三位一体’防治模式为试点和先例,为我国胃癌乃至其他恶性肿瘤的早诊早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何裕隆教授说。“最重要的是提高覆盖面,当然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我们希望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成立基金的形式推广胃癌早筛。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一周的组团帮扶很快接近尾声,临走前,何裕隆教授又到病房看望病人。
“引流液有多少?有没有下床活动?咳痰了吗?吃了什么?”每一个病人他都仔细询问。

何裕隆教授看望病人

他尤其放心不下的是33岁的胃癌术后十二指肠瘘患者。患者2个月前在外地做了胃癌手术,术后不久就出现了十二指肠瘘——这是一个非常凶险的并发症。两个月来,患者的情况越来越差,下肢水肿严重,全身黄染,进食困难,患者和家属都几乎想要放弃。
“放心,医生会给你制定最好的方案。”他安慰道。“一定要多补充点蛋白,不能光喝汤,把鱼肉切碎了和汤一起吞下去,这样恢复会快一点。”
他详细叮嘱主管医生下一步治疗方案,希望能够帮助患者重拾信心。
 

扶贫路上有很多这样的患者,每一次,何裕隆教授都五味杂陈。除了中山七院,凤庆县已经成了他第二个家。他希望精准医疗帮扶能够尽早在云南边陲——滇红之乡开花结果,尽早帮助这里实现全民健康。

 

文|图:江清浩

初审:张常华

审核发布:党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