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广马心脏骤停跑者成功得救!最强医疗护卫队落户深圳!

2017-12-12

心脏骤停跑者成功得救!

        12月10日上午9时30分左右,2017年广州半程马拉松一名25岁的跑者在终点冲刺后突然倒地。广马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发现了这名伤员,并在10多秒内即组织开展现场抢救,通过实施心肺复苏、AED除颤等抢救措施,伤病员恢复了自主心率。

        医疗救治指挥部专家组副组长廖晓星教授第一时间赶到救治现场,对这次抢救进行现场指导。

    经抢救,该名跑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基本正常,已转入医院进一步治疗。

        跑步作为最经济、最简单的运动,成为了健身界的宠儿。马拉松也借势掀起热潮。完成一次马拉松,曾被认为是健康,甚至跑向人生巅峰的象征。然而,几乎每一站马拉松,都有跑者猝死的报道……

        因此组建保障有力的医疗救援队至关重要!

        让我们先来看看广马上医疗救援队的靓丽身影!

壹  骑行救援队

        由专业的急救医生组成的骑行救援队,身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穿梭在马拉松各路段,在赛道上为跑者的生命护航,时刻为心跳骤停的患者准备着。

贰  医疗保障点

        在马拉松赛场,最常见的莫过于肌肉痉挛、肌肉拉伤,广马赛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设置一个医疗保障点,在这里可以进行简单的喷药、冰敷、拉伸。医疗保障点还准备了一些急救设备和药品,担架员、司机也时刻候命。

叁  医师跑者

        医师跑者既是专业医师,又是马拉松跑者,在负责赛道救援任务的同时,自己也按规定配速完成比赛,可谓一场比赛承担着双重任务,是广州马拉松赛道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医师跑者赛前须参加多次的专业培训和考核,并经过层层筛选,通过了严格的审核。马拉松对医师跑者的要求除了有过硬的急诊抢救技术外,还要有非常优秀的奔跑能力,必须能轻松完成马拉松的前提下,还能够在赛道上奔跑救人。

肆  康复团队

        马拉松是一场挑战人类极限的运动,每个人几乎都拼尽全力去完成马拉松,当冲过终点的那一刻,有各种复杂激动的心绪,身体也终于得到解脱。然而我们的身体却并没有因为比赛结束而马上恢复正常,完成比赛后,身体的免疫力会大打折扣,身体丢失了大量盐分和水分,耗尽能量,肌肉堆积大量乳酸和各种酸痛,疲惫不堪。康复团队能够第一时间为广大跑者提供牵伸、肌内效贴、深层肌肉刺激仪、泡沫轴放松、手法按摩等多种康复医疗服务项目,可以帮助身体尽快恢复。

        此次医疗救援队顺利完成保障任务离不开急救中心强有力的指挥。据了解,担任医疗救治指挥部专家组副组长廖晓星教授“大有来头”,他是原中山一院急诊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山七院急诊与灾难医学救治中心学科带头人、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复苏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告诉深圳市民一个好消息!

目前廖教授已全职加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落户深圳光明! 

“深马”也有国家级专家来护驾啦!

开心之余

小编还为大家送上一点医疗小常识

 

01  马拉松为何容易出现猝死?

        据医学专家的研究,跑马拉松死亡,并不能简单用体质问题总结。

        马拉松猝死个案中,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心脏病发死亡。运动性心脏猝死的发病机制可能是:人体在进行紧张激烈的运动时,体内代谢速率加快,心肌需氧量增加,此时易出现心肌缺血缺氧,缺血若超过半小时,有可能发生心肌缺血坏死,直接导致心脏骤停,从而使运动者发生猝死。

        另外喝水过多导致血钠过少也可能是致死原因

        业内人常用“逆效果”来形容马拉松中猝死的个案,即通常对人有益的事情,如果过量,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一项研究数据表明,虽然经常锻炼能降低30-50%的心血管病风险,然而如果是马拉松,心血管病发的危险会提高7倍。

        所以大家平时锻炼一定要适量哦!

        切勿逞强,一定要先评估自己的身体素质

        合理安排运动方式及运动量

        医学界有一个普遍的共识:

        运动性猝死几乎出现在所有的运动项目中,

        没有规律性分布

        只是运动性猝死的危险性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强度运动,特别是有竞争性的高强度运动如马拉松运动等更易引起运动性猝死的高发生率。

02  马拉松遇到心脏骤停的人该怎么办呢?

        虽说猝死具有突发性,很难预料,但我们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

        一方面,多数心源性猝死事件中的当事人,往往在事发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有预警症状存在的,遗憾的是这些信息被误解或忽略了。

        这些征兆包括:胸部或其他相关部位(如喉咙、颈部、背部、左肩及左上肢、上腹部等)疼痛或不适感;胸闷、气紧、气短、头晕、乏力、心悸;发生晕厥、低血压,或者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和四肢手指(足趾)发绀,出大汗等。所以当大家的身体出现这类情况要避免强度运动并及时就医。

        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及专业医疗救援队伍的完善,未来对马拉松等运动中 心脏骤停者的急救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医学界讲究在“黄金四分钟”内展开救护,这是国内马拉松赛事最难的一环,也是提高救活率最关键的一环。

        所谓“黄金四分钟”,是指选手在心脏骤停的前四分钟内,必须进行心肺复苏和自动除颤。随着时间的推移,每过10分钟救活率下降10%,而4分钟后,脑细胞的死亡会导致生存概率大幅下降。

        遇到有人晕倒赶紧心肺复苏。由于猝死的发生非常突然,几乎无章可循,大多数患者几乎来不及表达不适,或倒地后即使想求助也无能为力。

        针对这些现状,廖晓星教授呼吁人们加强急救知识培训,提高自身急救技能。廖教授认为,对于心源性猝死患者,挽救生命的机会主要取决于周围人群是否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术。许多普通人不敢操作心肺复苏术,其实学习起来是很简单的。

        廖教授表示,判断一个倒地、晕厥的病人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术,主要凭借三个指标:

        首先就是看倒地者是否已经丧失意识,“这一点非常好操作,只要你呼唤他(她),看其是否有回应就可进行判断。”

        其次就是要看施救对象是否还有呼吸。“这需要救援人员靠近施救对象,进行近距离的判断、观察,甚至用手探查。”

        最后是看施救对象是否还有脉搏,这需要市民清楚左右颈动脉的位置,探查其颈椎附近是否有血流、脉搏迹象,有一定专业难度但不难掌握。

        如果上述指标,对象均已不符合,就需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现场进行心肺复苏了。“双手张开,右手在左手上方后,弯曲手指形成一个拳头,用这个拳头的掌跟部位按压对方的胸廓即可。这样的按压要保证每分钟100次的频率,不能间歇,直至专业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按压的深度为每次下压胸廓3-5厘米。”

        中山七院定位为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公共卫生灾难救治中心、国家级保健康复中心。目前,中山七院已经开展多次院前急救知识和抢救技能提高班,全方位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未来,医院将在日常工作中更好的加强急救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培训,组建专业化、多样化的医疗救援队伍,通过现场抢救垂危患者,提升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风险,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