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广州,秋高气爽。11月4日下午3时,中山大学南校园梁銶琚堂气氛热烈。为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展现中山大学各条抗疫战线师生员工和校友敢打硬战、能打硬战的英勇风貌,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为学校发展凝心聚力,中山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暨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中山大学陈春声书记为大会致辞。中山大学罗俊校长向这场抗疫中的医护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山七院中医科学科带头人、主任秦鉴教授上台讲述了他参加抗疫的经历,他和陈友鹏教授、钟小春护长等中山七院104人获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
面对疫情,中山七院广大医护人员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中山七院何裕隆院长、苗伟书记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疫情的防控工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广东省深圳市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中山七院在此次抗疫中,以“深圳速度”建成全省首个临时留观病区(板房),为深圳后续抗疫提供有力保障。并派出优秀医护人员分别支援了北京、香港、新疆喀什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助力光明企业复工复产,举全院之力保障深圳市民的健康生命安全,上下齐心,无惧无畏,攻坚克难,向党和政府、老百姓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充分体现了中大医科“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家国情怀。
文末附上我院秦鉴教授在大会上代表中山七院所做的讲述:
半条命的狂浪
秦 鉴
大家好!我是一个中医科的医生,今年54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我准备好好听我夫人的话,养生保命,多活几年,为什么呢?第一,我的白细胞多年来一直偏低,怕冷,抵抗力差,容易感冒。第二,我长期睡眠不好,每个晚上要吃三片安眠药才能勉强保证睡眠。第三,我是一个甲状腺癌的病人,做了两次甲状腺切除和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做了一次碘131的放疗。另外,我的右眼眼球还做过四次手术。
总的来说,我基本上只剩下半条命了。
但是,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太凶猛了,整个社会几乎陷入了瘫痪状态。比如周末回广州,空旷的广深高速公路上,只有我一个人在开车。医院的正常诊疗业务大受影响。汉代名将霍去病说过:“匈奴不灭,何以家为?”,我想:新冠不灭,何以为医?新冠不灭,我又何以保住这自己半条命?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即使是半条命,如果勇敢地放手一搏,也可能为社会、为他人,也为家人和自己,换来岁月的静好、长期的安宁。
于是我瞒着我的夫人悄悄写下了第一份申请书。中山七院在全省第一个建成新冠病房投入使用前,我又写下并上交了第二份请战书,请求亲自给每一个新冠患者进行中医会诊。
疫情胶着阶段,医务部门转来通知,要抽调中医科高级职称专家支援深圳三院的抗疫工作。当晚我召集大家讨论人选问题,有人提出让李辉医生去,他年轻,是副高职称,但被我否决了。
其实在开会前我已经拿定主意了,我自己去前线。理由很简单,一个学科带头人,正高职称,拿着最高的工资,就应该冒最大的风险。万一疫情真的蔓延到中山七院来,如果没有任何经验,我将如何应对病人需要的治疗?如何面对年轻医生那一双双疑惑的眼睛。最起码,我要去前线看看新冠到底长得什么模样。
就这样,我请求披挂上阵,而且请求第一批参战。
但是,公布的第二批支援名单上还没有我的名字时,我开始有点着急。深圳市负责中医支援的领导是常巨平副主任,是我中山医的师兄。我就微信联系他,大意是至少要让我去新冠病房观摩一下。他很快就回电话跟我说,会很累的啊!我明白他善意而且含蓄的提醒,因为新冠患者死亡病例年龄的中位数是50-55岁,我恰好是54岁。我很坚决地说,我不怕累,意思很明白,我不怕死!他说,那好,第三批安排你。就这样,我获得了去一线抗疫的机会。
其实,在中山七院积极请战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援鄂医疗队,还有支援北京、支援香港、口岸专班、院内一线等更多更多……
正式出发前两天,我回广州跟夫人和儿子吃了一顿晚饭,夫人为我做了我最喜欢吃的清蒸鱼。第二天清晨离开家门时,我闪过一个念头,要不要把我的银行卡留下来,要不要把支付宝的密码写下来?转念一想,党和政府以及各级部门一定会尽力为我们这些冲锋陷阵的战士做好充分的防护,不会感染的;即使是感染了,也不会那么快插上呼吸机;即使是插上了呼吸机,也不会那么快陷入昏迷,还是可以用纸和笔把银行卡、支付宝的密码写下来。
老师同学们,在座的各位大多是时代的后浪,而我是即将被你们打到沙滩上的前浪。有一首歌说:“狂浪是一种态度,一路向远方!”如果能用自己的半条命换来国家的安宁、同胞的健康、亲人的幸福,我这个前浪愿意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漩涡里变成“狂浪”,哪怕是澎湃之后被淹没了,我也心甘情愿。因为狂浪,是一种态度!因为狂浪,是一种情怀、一种气质!
谢谢大家!
文:刘畅、臧卢璐
图、审核:刘畅
审核发布: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