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我院新生儿科积极开展科研培训与合作

2020-01-19

 

    为提升新生儿科整体科研能力,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新生儿科在大儿科学科带头人庄思齐教授和房晓祎主任的带领推动下,大力推进临床科研合作,开展科研培训,目前已与杨默教授团队合作开展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机制及治疗的研究,与李宁宁副研究员团队合作开展新生儿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研究。2019年11-12月,继邀请邓宇斌教授指导SCI论文撰写后,新生儿科又先后邀请科研处徐云升处长、科研中心陈韵和袁金秋副研究员开展科研培训和科研合作系列讲课。

 

    徐云升处长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临床医生的科研困境:无平台、无人手、无经费。结合自身经验,逐一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借助基础学科实验室、生物技术公司,寻找基础研究人员合作,积极申报各级课题。徐云升处长强调,临床价值决定科研内容,即使是基础科研也无法脱离临床。基础研究的方向是从临床问题延伸至基础理论的研究,最终仍回归于临床应用。包括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和临床结果评价等临床研究,对于制定临床诊疗标准及规范都是不可或缺的。

 

徐云升处长授课

 

    陈韵副研究员介绍其课题“ROR1在CLL中的信号通路和靶向治疗”的科研思路,分享如何将临床疾病与基础研究有机结合,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的经验。同时,他也高度凝练多年的科研体会:系统性收集临床样本和相应的临床资料,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并与同事和专家讨论,参考相关领域内的高水平文章。

 

陈韵副研究员授课

 

    袁金秋副研究员介绍了在临床流行病学方面的科研思路及经验,与新生儿科医师就科研选题、思路设计、预期结果及结论推导等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将医师们原本粗糙、模糊的想法精雕细琢,变成有可行性的研究课题。

 

    除了邀请院内专职科研人员授课外,新生儿科还派送了青年医师参加《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举办的“青年医师临床科研与写作培训班”,并将培训内容如“PICO(ST)”原则研究方法等与科室同事分享。“PICO(ST)”原则,即Population(观察对象)、Intervention(干预)、Comparison(比较)、Outcome(结果)、Time(时间),Study(学习)。对于”科研小白“来说,将“PICO(ST)”应用于临床科研的设计,有助于理清科研思路,快速提炼临床科研中的关键信息,形成严谨的科研设计。

 

    在从事的专业中深耕不缀,探究其内在规律,尝试得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结论,这是科研的本质。而对于医学科研来说,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医疗水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科研小白”,除了夯实临床基础外,应从阅读高质量专业文章做起,从临床观察性研究做起。如果时光不能更长,就让成长再快一些。相信通过循序渐进的科研培训,新生儿科医护人员能够一步一脚印在科研之路上不断前行。

 

 

通讯员:张霭润

编辑:温志鑫

初审:房晓祎

审核:江清浩

审核发布: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