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23年11月2日

2023-11-02
 

10月30日-11月1日,深圳光明科学城·国际心肺复苏前沿论坛在深圳市光明区天安云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69dad69a13a4b310302d9caf5a66816.jpg

 

 
 

国际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官员齐聚光明,纵论“心肺复苏”。

 
 

 

本次论坛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中山七院)主办,中山七院和中山大学医学院、深圳市急救中心、深圳市光明区医学会承办,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支持举办。论坛聚焦急救复苏前沿理论与实践,邀请了英国、丹麦、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急救复苏专家——包括英国皇家科学院John Wood院士,全球复苏联盟、原丹麦哥本哈根紧急医疗服务机构首席执行官、Falck国际首席医疗官Freddy Lippert,美国埃默里大学急诊医学教授Bryan McNally,法国雷恩大学终身教授、原欧洲急诊医学会主席、美国哈佛大学前副教授Abdelouahab Bellou,新加坡兀兰医疗保健急诊部门高级顾问医生Jade Kua等。

 

0Y3A5794.jpg

大会现场

 

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教授,深圳市光明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姚高科,深圳市卫健委二级调研员张益谋,中山大学副校长邰忠智,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教授分别致辞。教育部急救教育试点办公室副主任李梦莹,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林祥,深圳市光明区政府区长邱浩航,光明区科技创新局、卫生健康局、应急管理局、教育局,中山大学医学院及中山七院等单位领导出席论坛。来自全国各地50多家医疗急救单位以及腾讯、挪度、迈瑞等相关企业代表等1100多人现场参加此次论坛。论坛得到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高水平国内会议专项资助。

 

李宗浩会长致辞

邰忠智副校长致辞

张益谋二级调研员致辞

姚高科副区长致辞

d31876ee2a4b7ffcec220eb4c70296b.jpg

大会现场

 

 
 
我国心脏骤停院前抢救成功率不足1%,构建心脏骤停救治体系迫在眉睫。
 
 

 

现场专家指出,《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报告我国经紧急医疗服务接诊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病率为97.1/10万,较以往有报道的部分地区数据(22.9/10万-80.6/10万)有明显上升趋势。多方数据报告,我国心脏骤停院前抢救成功率不足1%,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0%-15%水平。

 

Freddy Lippert教授在论坛上分享了丹麦的实践经验。丹麦2002年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为4.5%,通过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2022年该指标已高达14.3%;在乌斯坦因,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PR)率达80%以上,患者生存率达49%。通过实践,他们总结出了改善心脏骤停生存率的10个步骤:如建立心脏骤停登记处,启动电话指导CPR、启动高质量CPR,开展学校和社区CPR、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培训等。

 

相较而言,国内急救复苏体系建设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浙江省急救指挥中心副主任蔡文伟、天津市急救中心主任李尚伦和腾讯社会应急机构专家在论坛闭门会议上分享了心脏骤停救治体系的建立及面临的问题,包括统一标准心脏骤停登记体系难以建立和实施,心肺复苏与除颤标准亟待规范化、系统化和体系化,院前心脏复苏率及成功率低下等。

 

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大院前急救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共场所投入了43397台AED(截至2023年8月底),也成功抢救了不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深圳是我们国家‘双区’驱动的城市,它拥有高速度发展的科学产业,但是在院前急救复苏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何裕隆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提到,“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与深圳市先行示范区建设相匹配的急救复苏体系。”

 

论坛致力推动符合我国特点的急救复苏体系建设,包括公众心肺复苏标准、心脏除颤标准、心脏骤停登记制度、心肺复苏指南落地及应用,探索开展急救知识规范教学的培训路径、统计及监督系统等,推动院前心肺复苏实施率和成功率向国际前沿靠拢。

 

ad9d2e5c54a3985279644039d52eaf3.jpg

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教授发言

 

 
 

院前急救复苏是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

 
 

 

在10月31日论坛闭门会议上,36位国内外急救复苏专家围绕“中国急救复苏标准及实施”、“统一标准心脏骤停登记体系的建立”、“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等主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讨。专家指出,我国一些地区建立了心脏骤停登记体系,但存在填报积极性不高、数据准确性不高、科学性价值不高等问题,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探讨。会议强调,构建中国急救复苏的标准及实施,提高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议要结合中国国情,构建“党建引领—政府和协会搭台—医院和专家主导—社区和民众参与—老百姓受益”的中国心肺复苏救治体系。

 

闭门会议.jpg

10月31日举行急救复苏专家研讨会(闭门会议)

 

11月1日主论坛举行了复苏联盟签约仪式,李宗浩会长代表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复苏联盟与全球复苏联盟签订《谅解备忘录》,并向Freddy Lippert教授、Bryan McNally教授、Marcus Ong教授颁发《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编委会顾问聘书。同时还发布了《心肺复苏(CPR·D)行动倡议》,倡议政府、医疗机构、企业与社会大众联动起来,推进心脏骤停登记制度,制定我国心肺复苏相关标准,倡导“全民学急救”提高公众急救意识与能力,进而推动我国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明显提升。

 

复苏联盟签约仪式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编委会顾问聘任仪式

发布《心肺复苏(CPR·D)行动倡议》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李宗浩会长对深圳充满期待。他表示,“在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在充满阳光、充满光明的光明区,召开此次论坛将推动中国心肺复苏事业再创新高!”

 

11月1日下午,论坛分设7个分会场,分别围绕“院外提高心脏骤停生存率实践”、“复苏科学前沿研究”、“创伤急救复苏”、“胸痛卒中急救复苏”、“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急救复苏”、“急诊急救”、“儿童危重症救治”进行深入交流。

 

“院外提高心脏骤停生存率实践”分会场

“复苏科学前沿研究”分会场

“创伤急救复苏”分会场

“胸痛卒中急救复苏”分会场

“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急救复苏”分会场

“急诊急救”分会场

“儿童危重症救治”分会场

 

论坛各分会场

 

 
 

教育部将强化校园急救教育体系建设,中山七院试点开展急救教育取得积极成效。

 
 

 

除了院前急救复苏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培训对提升心肺复苏成功率起着关键作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遇到呼吸、心脏骤停的伤病员,会进行心肺复苏”是个人和家庭必备的健康技能。

 

教育部急救教育试点办公室副主任李梦莹在论坛上表示,教育部把青少年急救教育计划写入了中国的“教育十四五规划”。2022年初,全国校园急救教育试点工作办公室正式成立,开启了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研制课程和设备标准,探索校园体系内急救教育的方案,推广可复制的有效经验做法,逐步在中国的校园体系内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急救教育体系。“中国有近52万所学校、近3亿学生、近2千万教职工。通过规范、系统的急救教育,将成为全社会院前急救的生力军,可以辐射校园、家庭、社区。”

 

1.jpg

教育部急救教育试点办公室李梦莹副主任发言

 

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之一,中山七院高度重视心肺复苏工作,在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及李宗浩会长的大力支持下,与中山大学医学院于2021年共同创建了心肺复苏研究所,并作为申报主体为中山大学获批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获批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肺复苏急救培训基地,被评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该基地已组建急救复苏健康科普团队300多名,其中有50多位导师已取得《心肺复苏急救导师合格培训证书》。基地总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设置了智能化模拟培训场景,并配置心肺复苏模型、急救模拟人以及急救虚拟场景等先进设备,至今培训学员超过12000余人次。2022年5月,中山大学医学院4名学生通过心肺复苏成功抢救1名触电心脏骤停的物业工人;今年8月,中山大学医学院在课堂上接力心肺复苏,再次成功抢救1名心脏骤停学生,获得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培训取得扎实成效。

 

接下来,该基地将以深圳市光明区为起点,面向教师、学生、公务员、社区工作人员、警察等重点人群开展心肺复苏培训,并逐步探索推动心肺复苏培训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

 

 
END
 
 

 

文:李艾琳

初审:江清浩

审核:潘逸航、钟庆文

审核发布:陈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