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至16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与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女性生殖整复分会共同主办第一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综合诊治进展学习班暨2018.BFE女性盆底康复工作坊。会议由中山七院妇产科主任李田主持,中山七院副院长秦鉴教授、院长助理彭鸿钧教授、澳大利亚行为医学研究所Marek Jantos教授、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会长张志光、副秘书长冯世容等出席会议。300多名来自省内外的学员参加会议。
欧洲生物反馈协会(Biofeedback Foundation of Europe, BFE)委员Marek Jantos教授致辞,指出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困扰,多学科协作诊疗是该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张志光会长表示,此次会议提供了盆底功能性障碍的前沿学术交流平台,希望相关领域专家增进交流、积极开拓,努力提高盆底功能性障碍的诊疗水平。彭鸿钧教授致辞,他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促进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疗手段的发展,为深受盆底功能障碍之苦的女性带去福音。
Marek Jantos教授
张志光会长
彭鸿钧教授
会议邀请国内外妇产、泌尿、消化、康复、中医、超声、运动医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疗进展和先进经验,探索多学科协作,拓宽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疗的思路。
生物反馈是盆底功能性障碍治疗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式。此次会议还组织100余名学员参加BFE考试,通过考试的学员将获得由BFE授予的生物反馈治疗初级证书。
Marek Jantos教授——《慢性盆腔疼痛研究》
来自澳大利亚行为医学研究所的Marek Jantos教授专注慢性泌尿生殖疼痛的研究25年。他指出,疼痛对人的影响很大,慢性盆腔疼痛往往找不到疼痛的来源,导致其难以根治,这需要引起医生的重视。他指出,根据末端器官命名来诊疗是慢性盆腔疼痛治疗中的一大误区,因为很多时候器官摘除后,病变仍旧存在,会导致更大的危险。虽然疼痛的定位具有挑战性,但是Marek Jantos教授依然为我们带来了令人惊喜的研究成果。Marek Jantos教授提出了CUP和CPP综合征的疼痛图谱。这是一种系统定位疼痛来源、确定疼痛程度和疼痛性质的评估方法。现有的泌尿生殖疼痛图谱,盆腔肌肉疼痛图谱和膀胱疼痛图谱,通过治疗前后图谱的比较,定位疼痛的发生部位,量化疼痛的严重程度,确定疼痛的性质,建立切实可行的诊疗方案,为评价治疗干预的有效性提供客观的手段,意义重大。
李田主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基础理论和非手术治疗》
中山七院妇产科李田主任指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日益广泛,多学科协作诊疗是未来的趋势。她结合实际病例,解读压力传导理论、尿道高活动性学说、尿道内括约肌缺陷假说、吊床理论、干船坞理论、三水平理论等基础理论,同时介绍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病原因和主要类型,以及激光治疗法、盆底肌训练法、电刺激法等七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非手术治疗方式。李田主任强调,对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将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中山七院妇产科注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形式多样的健康宣教活动,如宣教栏海报,“女子柒柒”公众号等。
程丽副主任医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
中山七院妇产科程丽副主任医师分享了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妇科手术中应用。她首先介绍了ERAS的概念和在国内外的发展史,强调不仅多个领域已制定了相应的ERAS指南共识,且已有研究表明,ERAS可减少并发症发作风险达47%,平均缩短住院时间2.5天,降低患者再入院风险达20%,降低死亡风险达47%,同时有效降低医疗费用,让患者更有质量地生活。在妇科手术中应用ERAS要求术前做详尽的评估和患教,尤其要细致地询问病史;术中要做好麻醉管理、体温管理、液体管理和血糖控制;术后要做好并发症预防和镇痛管理。她强调,多学科协作是ERAS管理的核心要义。
黄柳教授——《肌筋膜盆腔疼痛综合征》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产科的黄柳教授讲授了肌筋膜盆腔疼痛综合征(MPPS)的概念和特点,提出MPPS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如详尽的病史询问、姿势评估、腹部检查和外阴-阴道检查等。MPPS评估后,盆底物理治疗、触发点注射、药物治疗必不可少,但同时也要注意在患者的心理水平上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进行干预治疗,以达成更好的治疗效果。
李梦熊医师——《PFD诊断流程及POP-Q规范化评分》
中山七院妇产科李梦熊医生介绍了PFD的四大诊断流程——病史询问、临床体格检查、电诊断和填写病历和问卷,并展示了中山七院设计精细的盆底康复病历和相关问卷。他通过病例讲解了POP-Q的含义和起源,就POP-Q测什么,如何测和如何判这三大核心问题,简明扼要地提出了“六个点,三条线,九格表和五度”的内容体系。他强调,POP-Q的准确应用可以对盆底缺陷的部位和程度进行更详尽量化的评价。
陈玉清主任——《盆底解剖和压力性尿失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的陈玉清主任讲解了压力性尿失禁的定义和分型,深入分析尿失禁的发病机理,明确指出尿失禁由盆底组织松弛诱发导致。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是治疗SUI的金标准术式,治愈率可达85-90%,包括经耻骨和经闭孔这两类路径。她介绍了从经耻骨路径的TVT和TVT-Exact吊带,到使病人更加舒适的TVT-O和TVT-Abbrevo吊带的吊带技术发展历程,并提醒,压力性尿失禁常与盆腔器官脱垂相伴出现,SUI诊断时应常规了解是否同时存在POP。
吴文辉副主任医师——《慢性便秘的诊治》
中山七院消化医学中心副主任吴文辉指出,盆底功能障碍可以导致慢性便秘,而慢性便秘也是女性尿失禁的诱因之一,所以需要充分重视,有效治疗。他介绍了慢性便秘的定义和特点,指出通常需要进行肠道动力、直肠肛门功能,胃肠传输时间、GITT腹平片标志线等测定。慢性便秘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方式,常见的治疗药物有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和促动力药;非药物治疗则可采用调整生活方式、生物反馈治疗、精神心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手段。
朱云晓副主任医师——《盆底超声检查入门及规范》
中山七院超声科朱云晓副主任医师介绍了三/四维超声具有无电离辐射、无创、简便、经济等显著优势,总结了盆底超声扫查流程的五大步骤,并通过超声动图演示膀胱膨出、子宫脱垂、直肠膨出、会阴体过度运动、盆底肌损伤和盆底肌痉挛综合征在超声诊断中的检测方式和损伤征象。
许轶副主任——《肌骨调整在盆底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中山七院康复医学科许轶副主任提出了肌骨调整在盆底疾病康复中的应用。她指出,可以通过骨盆脊柱检查、下肢检查等方式对盆底疾病康复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列出了各项检查的操作方法和相关参数,还指出肌骨调整在盆底疾病康复治疗中也有突出作用。她通过丰富的动图和临床数据展示,不仅可以采用Kegel训练、腰背肌训练等运动方式来治疗,也可以采用盆腔痛扳机点技术等手法治疗来促进康复,电磁刺激和体外冲击波治疗等物理因子治疗手段也能加速盆底疾病的康复。
秦鉴教授——《中医禁食疗法》
中山七院副院长、中国禁食疗法创始人秦鉴教授指出,肥胖可以引起慢性腹压增加,进而引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尤其是尿失禁。
费慧医生——《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诊断和治疗》
中山七院妇产科费慧医生介绍了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主要症状,对不同尿失禁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阐述了OAB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具体诊断步骤,介绍了临床上对于OAB常用的治疗方法:一线治疗手段是以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肌肉锻炼为主的行为治疗,除此之外还可进行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
田晓辉医生——《妊娠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管理》
中山七院田晓辉医生从妊娠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管理角度出发,指出妊娠和分娩会增加盆底功能紊乱的风险,引起盆底肌肉损伤及盆底功能障碍,强调产妇年龄增大、产钳助产等原因是导致PFD的高危因素。针对这些高危因素,田医生指出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最佳干预时机是6-10周,同时积极进行Kegel训练。分娩期时,要明确判断分娩方式,降低急诊剖宫产率,进行产程管理。
吴维毅主任——《脏腑手法在妇科疾病的运用和实操演示》
广州市天河区车陂社区医院医疗部主任吴维毅医生在脏腑手法上经验丰富。他指出,核心肌群无力是妇科中常见的问题,指出脏腑手法治疗妇科疾病有据可依、疗效显著。随后,他通过操作视频和评分病历,对脏腑手法进行讲解。
李小毛教授——《基于微生态的阴道炎精确诊治》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李小毛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基于微生态的阴道炎精准诊治”的授课。他首先介绍了国际上关于阴道炎症的新进展新观点指出阴道炎症“两高两低”的诊治现状提出了“基于微生态来诊治阴道炎”这一创造性诊治策略,强调维持乳酸菌在阴道菌群的地位,是阴道微生态平衡的核心。他阐述了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的意义和主要内容,以及各类阴道炎症的评价参数,提出未来生殖道感染诊断技术的四大发展趋势。
李田主任—— 《激光治疗女性SUI的是与非》
中山七院妇产科主任李田主任带来了“激光治疗女性SUI是与非”,回顾了SUI的定义、发生率、病因和治疗手段,指出激光治疗是一种对尿失禁病人损伤更小,手术体验更舒适,也简便易行的治疗方式。随后讲解了Er:YAG激光和CO2激光的区别和治疗原理,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李娟华护长——《盆底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的原理和应用》
中山七院妇产科李娟华护长以“盆底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的原理和应用”为题,将专业理论和临床护理经验相结合,讲解盆底电刺激原理、参数、模式以及电极的使用,介绍了生物反馈治疗法的具体操作,如Kegel训练,阴道哑铃的锻炼方法等。
主持人风采
花絮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