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岭南营养与支持高峰论坛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七院)顺利举办。该高峰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邀请了国内诸多营养学专家齐聚会场,为与会人员呈上了气势恢宏的“营养盛宴”。
8月19日下午,中山七院张常华副院长欢迎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学员,他特别强调,“正是得益于同道们的大力支持,岭南营养与支持治疗高峰论坛才能得以不断地延续下来。”深圳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晓琼女士、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姜海平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李明松教授先后为大会致辞。随后,中山七院临床营养科负责人周学付教授主持营养风险域营养筛查技术推广培训班开班仪式。
罗晓琼会长致辞
姜海平教授致辞
张常华副院长主持开幕
此次学术会议适逢第五届中国医师节,中山七院会务组为各位参会人员准备了医师节特别版蛋糕。张常华副院长、罗晓琼副会长和姜海平教授共同向大家表示了节日祝福。
张常华副院长、罗晓琼副会长和姜海平教授共同为大家切蛋糕
在学术研讨环节,8位专家教授专注于不同疾病的营养治疗策略及相关研究进展。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姜海平教授解读了肠外营养注射用多种维生素(13)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初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康维明教授讲授了胃肠外科围手术期营养诊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李明松教授重点讲述了克罗恩病患者的营养诊疗;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朱翠凤教授关注多囊肾与低碳生酮饮食疗法;中山七院张常华教授讲授了PPI使用与二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叶文锋教授侧重于肿瘤患者营养支持策略等等。全方位的学术讨论为临床营养治疗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治疗经验。
8月20日上午,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教授、原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詹文华教授、以及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主任委员杨桦教授先后致辞,强调了营养治疗的发展前景和价值,并寄语本次岭南营养高峰论坛顺利召开。致辞结束后,11位学者专家为大会献上了丰富的“营养学术大餐”。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秦环龙教授回顾了临床营养科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李幼生教授针对如何基于PSH预康复来实现营养不良及老年胃肠肿瘤患者ERAS进行了精彩的报告;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余震教授强调了围手术期预康复及营养管理的重要性;东部战区总医院王新颖教授分享了胃肠肿瘤全程营养管理上的研究体会;中山大学杨燕教授介绍了膳食活性成分花色苷在调控血脂异常人群血小板功能中的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于康教授针对肌肉衰减症的发病机制和营养管理进展作精彩的报告;中山大学复附属第一医院杨东杰教授就营养支持治疗在双镜联合手术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陈伟教授介绍了临床营养筛查与评估的实施和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汤庆娅教授聚焦于儿科营养筛查与评估。
姜海平教授授课
吴文辉教授授课
朱翠凤教授授课
张常华教授授课
李幼生教授授课
余震教授授课
杨燕教授授课
杨东杰教授授课
8月20日下午的学术专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伍晓汀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脂肪乳的发展史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卫生部北京医院朱明炜解读了肠外营养多腔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宋武教授介绍了当下结直肠癌的遗传研究进展以及外科治疗策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王烈教授针对涉及血管的腹部大肿瘤外科切除术后营养支持的策略和重要性进行了讲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张有成教授针对胃癌围手术期ERAS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隋昳教授分析了维生素D与炎症性肠病之间的关系。
伍晓汀教授授课
张有成教授授课
同时进行的分会场还有临床循证指南制定分会场和营养筛查与营养评估技术推广培训班。临床循证指南制定分会场完成了由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发起,中山七院牵头制定的《中国消化外科抑酸药物规范化使用的循证指南》和《中国胃癌风险管理公众指南》共识专家组推荐意见遴选投票。两部指南的制定将大大提高中山七院在胃肠道疾病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国内外影响力,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营养筛查与营养评估技术推广培训班招收了院内外共38名学员,通过5节课程详细讲解了营养筛查与评估的相关知识和应用。会场气氛热烈,学员与讲师积极互动、交流讨论。该培训班提高了临床医护人员对营养的重视,有助于营养筛查与评估技术的普及,并且促进了营养管理的规范化开展。
本次学术会议汇集了诸多名家,全方位多角度关注营养治疗,内容涵盖了当今营养治疗的热点及前沿学术话题,强调了营养治疗在临床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临床医生的营养治疗意识和能力。迄今,岭南营养与支持治疗高峰论坛已举办四届,线上、线下参会人数众多,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力,推动营养治疗在临床工作中的普及和深入。
文:初洪武、张欣
编辑:黄宗远
初审:吴文辉
审核:刘畅
审核发布:陈起坤、游展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