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中山七院科研中心举办国家级继教项目《COVID-19与血液血管》研讨会

2022-06-06
    近日,第四届粤港澳《血小板和血栓止血》论坛暨国家级继教项目《COVID-19与血液血管》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七院”)成功举办。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由中山七院科研中心主办,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血液血管分会和“三名工程”中山七院-香港中文大学李志光教授团队儿童血液肿瘤团队协办。这是我院科研中心首次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01杨默等.png

杨默教授、朱澂明教授、欧陕兴教授发言

 

    科研中心杨默教授担任本次会议主席,他首先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参会专家及有关议题,并对线上线下参会者表示热烈欢迎。科研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澂明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科研中心近年的发展情况,也赞扬了科研中心团队在新冠病毒所做的研究工作,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芯片专委会荣誉主委欧陕兴教授也祝贺中山七院科研中心首次举办国家级继教项目,认为其在新冠病毒对血液特别是血小板和血栓形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面对新冠病人的临床救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山七院潘逸航副院长虽然没能参会,也对科研中心首次获得国家级继教项目并顺利召开本次会议表示祝贺。

 

02邓宇斌等.png

邓宇斌教授、傅应云主任、陈友鹏主任发言

 

    会上,杨默教授和詹晓勇副研究员介绍了中山七院对600多例新冠病人的临床数据,显示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老年男性预后较差,且有较高的死亡率;研究表明进行性加重的炎症反应、淋巴细胞减少及D-二聚体升高与新冠患者死亡密切相关(Circulation,Abstract 2020;FrontCardiovasc Med,2021);也介绍了对118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使用疫苗后的临床研究。此外,杨默教授还介绍了中山七院在丹参酮-IIA抗炎和抗血栓新作用机制的研究(FrontCardiovasc Med, 2022),并重点讨论了新冠病毒感染后血小板减少的病理生理机制(ThrombRes, 2020)。

 

03许晓军等.png

许晓军主任、房晓祎主任、黄筚辉研究员

 

    在COVID-19研究的其他方面,科研中心黄筚辉研究员带来了“运用单细胞测序对COVID-19研究的新近进展”;袁金秋副研究员介绍了“新冠行为学流行病研究”;感染性疾病科陈友鹏主任讲解了“新冠病人的防治研究”;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傅应云主任介绍了“COVID-19导致的静脉血栓防治”;中科院心理所EAP中心庞海丰高级心理咨询师讲授了“新冠流行期间的心理免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曾宽副主任医师介绍了“COVID-19与心血管血栓”。

 

04庞海丰等.png

庞海丰心理咨询师、曾宽副主任医师、袁金秋副研究员

 

    此外,科研中心邓宇斌教授讲授了“PTH(1-34)作用BMSCs来源的外泌体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增强OA软骨的修复作用”;曾乐立副研究员介绍了“金属化合物用于肿瘤耐药逆转的研究”;李丹阳副研究员带来了“高分子刷在RNA精准递送中的研究”;新生儿科房晓祎主任讲解了“新生儿输血及输注血制品指征”;血液内科许晓军主任介绍了“从国内外指南异同看血液科抗真菌感染新策略”。科研中心康洋、肖云军副研究员及内分泌科林夏鸿主任医师也参与了会议的主持和讨论。

 

05曾乐立等.png

曾乐立副研究员、詹晓勇副研究员、李丹阳副研究员

 

    杨默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我们可能进入了新冠的后疫情时代,病毒会影响人体的血液血管系统,对我们的免疫功能和血液血管造成一定的危害,应引起我们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并加强该领域的研究。

 

封面.jpg

会议合影

 

 

文|李亮

编辑|臧卢璐

初审|潘逸航、朱澂明

审核|刘畅

审核发布|陈起坤、游展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