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医路四十载·桃李芬芳】何裕隆: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

2023-09-02

编者按

    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倾情推出【医路四十载·桃李芬芳】专栏,推送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简称“中山七院”)在医学教育领域躬耕四十载以上的专家教授的故事,分享他们从医从教的经验感悟,传承老一辈的优秀传统作风和品格精神,以此向全体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

    在150多年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发展历程中,中山大学医科逐步铸就了“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大医精神,形成了“三基三严三早”的优良教学传统和“基础厚、能力强、后劲足”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中山七院是中山大学在深圳的直属附属医院、第七临床学院,毗邻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从建院起就是临床教学的主要基地,健全了完善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致力打造名医摇篮和医学人才“蓄水池”。

 
 
 
 

    何裕隆,中山七院创院院长、消化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首席科学家、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从医42载,何裕隆医术精湛、救死扶伤,医德高尚、大爱无疆,视病人为亲人,是患者口中的“好医生”,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作为从医从教42年的医学专家,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在胃癌防治领域默默耕耘,传承并优化的“立体化脉络化”胃癌术式,大大提高了中晚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是国内外知名的护“胃”专家。

    今天的名医,是当年的名医培养出来的。

    何裕隆至今还记得他的恩师——中山一院胃肠外科王吉甫教授对他的言传身教。王吉甫教授,是中国胃肠外科领域的奠基人、开山鼻祖,生前于胃肠疾病领域躬耕半生,著作等身,有极高的学术造诣。

    王吉甫教授从医62载,在普通外科、胃肠外科等领域都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与贡献。在国内率先通过腹腔动脉造影成功诊断胰岛细胞瘤;在国内首先成功实施连续16例无死亡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国内最早报道了J-pouch治疗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在10000例门诊和住院患者中成功筛选甲旁亢患者及成功定位其染色体;在国内报道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例数最多的医生,仅胃疾病手术就做了逾5000例。

    何裕隆深切怀念恩师,他说道:“一个医生在一生中只要有一个‘第一’,就足以让世人瞩目,而王教授的多个‘第一’不仅推动了医疗技术进步,更给许多病痛中的人们带来福音。”

    在中山一院胃肠外科,王吉甫教授每天都是最早来查房,最后一个离开;在查房时,他对病人的每个问题都要追根问底,绝不放过。而且,他经常在凌晨被叫回医院做手术。那个时候,宿舍的铁门已经关闭,于是王教授就经常翻过铁门,赶回医院为病人做急诊手术。他觉得找人开门会耽误病人时间,他是一刻也不想耽误。

    在那个没有呼吸机的年代,王教授曾经彻夜守候在大手术后的病人床边;遇到来自贫困地区,身上财物只有大米、地瓜和几十块钱的病人时,他又不遗余力地为他们争取医疗费减免。

    “王吉甫教授总是设身处地、尽自己所能为病人着想,让病人感受到温暖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他的心目中,病人没有贫富之别和贵贱之分。”王吉甫教授的高尚医德,学生们无不佩服,并在他们漫长的从医生涯中始终传承。

    王吉甫教授还是我国杰出的医学教育家。1986年,他成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培养硕士生、博士生50余人,还有数不清的临床见习实习医生和医疗本科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均已成为各大三甲医疗机构的业务骨干或学科带头人、院领导(院长、副院长)和校领导,这其中就包括何裕隆。

 
感念师恩,传承师德
 
    没人敢接的106岁胃癌患者,何裕隆敢;别人认为不需做手术的肠套叠梗阻患者,他及时发现、及时手术,免除生命危险;他为患有巨大的腹膜后间质瘤的年轻战士开展多脏器联合切除;他曾奋战20小时,救治剖腹产术后腹腔大出血的年轻孕妇……提起自己的职业生涯,何裕隆有太多的故事。

    在新冠疫情面前,何裕隆靠前指挥,提前布局,科学防控,仅用13天就建成深圳首个100张床位的临时留观病区,身体力行诠释“深圳速度”。他带领团队多次赴云南、西藏等地开展医疗帮扶推广新技术新项目,为受援地的医疗机构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1996以来,他连续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他获得我国医师行业的最高奖——中国医师奖,这是国家和人民对何裕隆医疗技术的肯定,更是人们对他医者仁心的最高赞赏。在2020年举行的“中国医师节”暨第二届寻找 “深圳好医生”颁奖晚会上,何裕隆荣获“深圳好医生”称号。

    他不但是一位好院长、一位好医生,更是一位好老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何裕隆也将恩师“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对待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的理念传承下来。紧张的工作和科研之外,何裕隆对门下的弟子也毫不放松,工作、生活、学习、做人,方方面面都要求很高。

    不仅严,更用心。他手把手地教学生和年轻医生操作胃肠镜,赢得了“比翼双飞”的称号;查房时要求医生脱稿汇报病史并熟记各项检验结果;手术台上值得注意的问题,即便是过了午夜12点,他也要打电话给学生详细说明,督促学生学习;学生写的病历也会一页页地检查,把错别字都仔细地一一改正过来。

    今天的名医,将继续培养未来的名医。

    教学生医术,更启迪学生的仁心。日常工作和教学中,何裕隆始终要求医生要有同理心。他常常对学生和身边的医生说:“如果躺在病床上的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做?你会第一时间想着把问题查清楚,检查一定选最有针对性的,而不是选最贵的;做完检查你会想着去追结果;追到结果,你会想着请这方面最好的专家来看结果;最后决定手术还是不手术,你会希望在多学科讨论里得到一个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只要把病人当成亲人,你就会自然而然做上面的这些步骤。”何裕隆说,“如果每个医生都这样对待病人,那么医疗质量就上去了,医患关系也好了。”

    细节见真情。从医42载,何裕隆坚持几乎每天都要到病房查看患者病情、询问病情变化、检查呼吸脉搏和腹部体征,了解各种生理指标和病情变化,了解病人饮食。天冷时,他把手捂热再去接触病人身体,检查完毕,他又会细心地为患者拉好衣服、盖好被子,并把鞋放到病人最方便的位置……就连手术前的洗手细节,何裕隆都不放过,一定要认真清洗,因为“事关病人的生命健康,一刻也不能马虎”。

    对于何裕隆来说,“把病人当亲人”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贯穿行医生涯的行为准则。他时常提醒医院里的年轻医护人员:病人和家属心情不好,担忧焦虑,言行激烈都是人之常情,我们应该多包容、多解释、多安慰,怀着一颗医者善心和爱心去面对每一位患者——以这样的初心面对病患,何裕隆也赢得了患者的尊重和爱戴。他连续多次被医院职工和病人评为“医德医风标兵”的称号。

    他坚持担当临床医学教育各阶段教学工作,深受师生爱戴,取得无数教学成果和奖励。他是全国“百名实习生心中的好老师”,获评“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是“南粤优秀老师”,更连续6年被评为“中山大学优秀指导老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深圳这片热土上,何裕隆带领他的团队,将继续传承“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大医精神,为大湾区打造名医摇篮和医学人才“蓄水池”,不断造福一方百姓。

 

文、编辑|臧卢璐

初审|李艾琳

审核|江清浩

审核发布|陈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