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11日,2022年全国航空医疗救护专业培训班首期第七班在我院成功举办。培训班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市急救中心、深圳大学总医院承办,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此次培训是中山七院第二次承办全国航空医疗救护专业培训班。
7日开班仪式上,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李宗浩会长、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李林处长、深圳市急救中心周强主任、深圳市医学会重症分会孟新科主委、中山七院何裕隆院长、深圳大学总医院赵世光院长等领导出席并致辞。
李宗浩会长致辞(线上)
李林处长致辞(线上)
周强主任致辞(线上)
孟新科主委致辞(线上)
何裕隆院长致辞
赵世光院长(深大总院)致辞
纪委委员、重症医学科主任罗亮主持
何裕隆院长在致辞中提到,我国现阶段在航空医疗救护领域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他指出,国家航空医疗救护试点单位在中山七院的落地对于粤港澳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空中生命通道”的建立意义重大。他同时介绍了2018年以来中山七院开展的航空医疗救护工作,并强调中山七院会充分结合救援实战经验,继续探索和不断完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努力成为航空医疗救护行业的标杆引领。
在为期5天的培训中,来自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空中急救分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装备分会、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民航法规与标准化研究所、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深圳市急救中心、深圳市医学会重症分会、中俄(北京)通用航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及中山七院的近20名专家进行了系统化的专题授课。培训采取“集中理论授课+分组技能实操”的方式进行。
专家理论授课
授课理论涵盖国内外空中急救及相关装备的发展历程、航空医学相关法律法规、直升机安全知识与安全管理、航空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航空医疗救护流程、航空医疗转运前准备与病情评估、机组与医务的工作职责与沟通配合、航空器与救护设备的消毒与维护、航空医疗救护案例与经验分享等内容。
技能工作站
技能培训由基础生命支持技术、高级呼吸道管理、紧急通气、重症超声评估、伤情评估与检伤分类、现场急救的止血、包扎与固定、静脉与骨内输液通路等七个技能工作站和空地对接训练课组成。通过培训和考核,学员们对如何开展高效优质的航空医疗救护,对航空救援的规范性、科学性、专业性和安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救援直升机的内部构造、航空转运设备使用等硬件知识、患者上下机流程和注意事项、人员特殊沟通方式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空地对接训练课
本次培训班吸引了来自深圳市内急救中心以及各大医院50余名学员参与,学员专业涉及急诊急救、危重症、骨科、普通外科、护理、呼吸治疗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了航空医疗救护工作多学科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院多名医护人员也参加了此次培训。
总结会现场
培训结束后,考核合格的学员获颁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统一编号的“航空医疗救护培训合格证书”。
颁发结业证书
培训班开班仪式大合照
中山七院自建院伊始就高度重视航空医疗救护工作的开展。2018年5月医院开业时,就规划建设了高标准的直升机停机坪;2018年12月至今,先后派出六批次25人获得国家航空医疗救护资质;2019年3月至今,我院先后开展海岛救援、高速公路救援、院际危重症转运等真实救援7例。目前,中山七院航空医疗救援工作已开展常态化值班,尤其五一、国庆等节假日期间,在交通意外救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中山七院将秉承“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勇担使命,致力建设造福一方的“公共卫生灾难救治中心”,打造国内一流的专业化航空医疗救援人才队伍,助力我国航空医疗救援事业的发展。
文 | 刘玲琳
编辑 | 郑天心
初审 |钟庆文、江洁
审核 | 刘畅
审核发布 | 陈起坤、游展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