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颈内动脉变“羊肠小道”,七旬老太整天昏昏欲睡,颅内还暗藏动脉瘤!

2024-07-12

颈内动脉变“羊肠小道”,七旬老太整天昏昏欲睡,颅内还暗藏动脉瘤!

 

 

中国父母的隐忍,排得上世界第一:

不怕孩子麻烦我,就怕给孩子添麻烦。

 

张阿婆今年73岁,却被头晕困扰了六年。

一坐下来,就老想睡觉。

 

因女儿在深圳打拼,张阿婆跟着来到深圳安家。

看到女儿忙碌的身影,张阿婆不愿再为女儿增添麻烦,一直强忍着不适,绝口不提自己的“怪病”。

如此昏昏欲睡地过了六年,直到最近,张阿婆发现自己的症状又加重了——

双腿无力,站也站不起来。

 

 

01

 

危!颈内动脉变“羊肠小道”

颅内还埋了颗高危“炸弹”!

 

当深夜下班回来的女儿看到母亲瘫软无力,顿时心急如焚。

 

辗转几家医院后,女儿把张阿婆带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下文简称中山七院)介入放射科就诊。

 

中山七院介入放射科谭华桥主任医师首先问清了张阿婆的病史:在此之前,张阿婆有过高血压脑出血病史,且早在6年之前,就已经发现双侧颈内动脉狭窄,但未处理。

 

颈动脉是血液流向大脑的“高速公路”,变窄会使大脑缺血,可能出现肢体无力、头晕等脑缺血症状。谭华桥医生初步考虑,双侧颈内动脉狭窄,导致她双侧大脑半球长期慢性脑缺血。

 

为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张阿婆完成了颅颈部及头颅CTA检查和脑血管造影检查。

 

结果却吓了大家一大跳:

 

阿婆双侧的颈内动脉,从起始部开始就重度狭窄,狭窄程度甚至达到高危的90%!这两条血液通行的“高速公路”,如今窄得如同“羊肠小道”。

 

%E9%A2%88%E5%8A%A8%E8%84%89%E5%AF%B9%E6%AF%94%E5%9B%BE.jpg

 

不仅如此,在阿婆左侧的颈内动脉床突段,还长了一枚具有高危破裂倾向的动脉瘤

 

医生们看着片子,只觉得满纸都写着“危”。

 

%E9%98%BF%E5%A9%86%E7%9A%84%E9%A2%88%E5%8A%A8%E8%84%89.png

张阿婆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段还长了一枚动脉瘤

 

 

 

02

两难!

钢丝上的“生死抉择”

 

双侧颈内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属于复杂高危的病变,治疗颇为棘手。

 

专家们陷入焦灼讨论中:是分期手术,还是同期手术?

 

解除狭窄的方法,是通过植入支架来扩张血管。

 

 

 

如果分期手术,每次只“修”一条血管,那“修”完一条后,为了防止血管突然通畅后血流太多(高灌注综合症),就得让血压低一点,进行降压处理。

 

此时,另外那条还没修的血管本来就窄,血压再低,那边的大脑半球供血更加不足,便面临低灌注风险。

 

而在临床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微妙的血压调控点:既能防止同侧高灌注综合症发生、又能防止对侧低灌注发生。

 

如果同期手术,可避免上述血压管控矛盾,但也面临高迷走反射、顽固性低血压、心动过缓和高灌注综合症的风险,因此,需要术者制定一套完整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案。

 

然而,颅内高危破裂动脉瘤,使得治疗决策更为复杂。

 

打个比方,颈动脉狭窄处是‘门口’,脑动脉瘤的位置就是在‘屋’里。要处理脑动脉瘤,得先把狭窄的‘门口’给处理了。

 

原本狭窄的“门口”打开后,血流量激增,远端的动脉瘤就承受了巨大的血流压力,极有可能破裂

 

动脉瘤一旦破裂,轻则肢体瘫痪,重则意识昏迷,甚至死亡。

 

因此,为避免“炸弹”被血流“引爆”,医生们讨论决定,有必要进行同期手术

 

 

03

 

介入科“老手”勇闯禁区,

一箭双雕!

 

经过介入放射、麻醉、影像、心血管内科、心血管重症监护室(CCU)等多学科讨论后,中山七院为张阿婆制定了最佳治疗方案:全麻下同期双侧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置入术。一次性解除双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的同时,拆除颅内隐形“炸弹”动脉瘤。

 

此种手术对于术者而言,犹如顶着不定时炸弹在刀尖上跳舞,对术者要求极高。杜佳航医生说:

 

“因为术中狭窄开通后,血流量增多,这时候脑动脉瘤还没处理完,有可能就破了,留给医生处理的时间十分有限

 

医生既要快,又要准,可谓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为了张阿婆的健康,介入团队勇闯“禁区”,挑战这一高难度同期手术。

 

在麻醉团队的密切配合下,谭华桥医生带领团队经过将近3个小时紧张而有序的手术,按既定手术方案,在解除两侧颈动脉狭窄之后,快速摘除了动脉瘤,顺利完成了治疗!

 

手术圆满结束的那一刻,全体医护都松了一口气。

 

一次手术完成“通渠”和“拆弹”,他们做到了!

 

 %E6%9C%AF%E5%90%8E%E7%8B%AD%E7%AA%84%E8%A7%A3%E9%99%A4.jpg

 

术后,在CCU团队和介入团队严密监护、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张阿婆顺利度过了高灌注综合症风险。术后2周,张阿婆的嗜睡和肢体无力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顺利出院。

 

出院之际,张阿婆和女儿对中山七院介入医护团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表示高度赞赏,“这是一家值得信赖和生命相托的医院!”

 

看着母亲和医生一路翻越“悬崖峭壁”,平安落地,张阿婆的女儿含着眼泪表示:虚惊一场,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词。

 

 

 

04

 

警惕这个“头号杀手”!

 

专家表示,颈动脉狭窄已经成为了一个当今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人脑的血供主要来源于颈动脉和椎动脉系统,其中颈动脉供血占人脑血供的80%以上,一旦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大脑的供血就会受到影响。

 

下列是颈动脉狭窄患者常见的一些症状:

▪ 面部、手臂或腿部麻木、无力或瘫痪,肢体感觉障碍

▪ 耳鸣

▪ 言语不利或理解困难

▪ 单眼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例如眼前发黑或看起来灰蒙蒙一片(黑朦)

▪ 头晕、平衡障碍或协调障碍

▪ 无明显诱因的剧烈头痛

▪ 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

 

也有一些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是在体检中发现的,称为无症状型。

 

专家提醒,如果出现可疑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尽早干预。中山七院介入放射科目前已常规开展颅内外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瘤等高难度治疗项目,为脑血管病患者撑起生命的保护伞。

 

 

指导专家

 

%E8%B0%AD%E5%8D%8E%E6%A1%A5.png

谭华桥

介入放射科 主任医师

专业擅长: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以及肿瘤性病变血管内介入治疗

曾任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第三届青年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现任广东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深圳市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第五届委员、深圳市卒中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深圳市光明区放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光明区创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1年获苏州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先后就职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目前,主要从事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以及肿瘤性病变血管内介入治疗,擅长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CCF、硬脑膜动静脉瘘、颅颈部及颅内血管狭窄以及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性取栓治疗、脑静脉窦狭窄与闭塞性病变血管内介入治疗。现主攻脑动脉瘤发病机制及早期干预研究、颅颈部以及颅内大血管非急性期闭塞干预研究以及周围血管再狭窄以及闭塞干预研究。曾先后承担多项省部及厅局级课题,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编专著4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8篇,中华系列期刊10篇。获得省、部级奖项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

 

 

 

 

文 | 杜佳航、陈泽淳

编辑 | 陈泽淳

初审 | 刘庆余

审核 | 江清浩、李艾琳

审核发布 | 陈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