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机器人钻入嘴里一掏,喉癌被“连根拔起”

2025-02-24

“抽了40年,这下真把命抽进去了!”

 

刚熬过食管癌放化疗,61岁的“老烟枪”刘伯发现自己声音嘶哑,吞咽困难。

 

到医院一查,原来是喉咙里长了个“肉疙瘩”。

 

而这团“肉”,竟然又是一个癌——

医生告诉他:“食道癌与喉癌隶属同一消化道,多数与长期抽烟喝酒相关。”

 

烟不离手,双癌并至。刘伯悔不当初。

刘阿伯的喉部vs正常喉部

 

喉癌是发生在喉部的恶性肿瘤,事关人体发声、吞咽、呼吸的“生命要道”。

 

传统喉癌手术,总让人联想到“割喉”的恐怖画面:切开脖子、锯断软骨、失声风险……

 

很多时候,“保喉”还是“保命”,是一道单选题。许多患者为了根治肿瘤,不得不接受半喉或全喉切除术,成为听得见却不能正常发声的“无喉人”,甚至需要永久性气管造口,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

 

可以说,喉癌是能够同时摧毁生理功能和社会属性的疾病。

 

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刘伯四处打听,来到深圳光明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

 

“黑科技”破局

嘴巴张开,就把肿瘤切了

 

 

刘伯的喉癌病灶广泛,已经转移至他颈部两侧的淋巴结。

 

除了食管癌放化疗和血管狭窄冠脉支架置入术病史,他还患有肺部疾病,对大手术的耐受力较低。

 

面对多重高危因素,中山七院耳鼻咽喉科樊韵平主任团队高度重视,为他制定了一套“组合拳”:

 

  • 第一步,把肿瘤“打虚弱”:通过术前两周期的诱导化疗,使癌灶明显缩小。

     

  • 第二步,手术“直捣黄龙”:请出“黑科技”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从口腔入路切除病灶。随后经颈部切除转移的淋巴结,以绝后患。

 

樊韵平主任与特聘专家黄晓明教授开展术前讨论

 

传统喉癌手术,需要从皮肤表面切开甲状软骨,产生较大的手术切口,术后恢复慢,留下明显的手术疤痕。

 

而机器人手术看得清、够得着、做得稳,可以用机械臂从口腔“长驱直入”,避免体表切口和体腔内外贯通,尽可能地保护了患者的生理功能,实现“保喉”的愿望。

 

达芬奇机器人

 

靶向药物治疗后,病灶范围明显缩小,让刘伯对治疗越来越有信心。他毅然接受了这一先进的手术方案。

 

在喉咙方寸之地

上演毫米级“拆弹行动”

 

 

2024年12月29日,中山七院耳鼻咽喉科使用达芬奇机器人,成功为刘伯切除喉-会厌-舌根癌。

 

手术中,机械臂经口腔探入咽喉,充分暴露喉部肿瘤。高清内镜显示,肿瘤已经侵犯咽喉内多个部位。

 

樊韵平主任操纵达芬奇机器人,用灵巧的机械臂精准地将喉部肿瘤完整切除,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刘伯的生理功能。

 

随后,手术进入了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的阶段。

 

 

黄晓明教授及樊韵平主任在手术中

 

在中山七院特聘专家、中山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黄晓明教授的指导下,以及手术麻醉中心团队的全力配合下,樊韵平主任与涂翔主治医师在一个半小时内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第三天,刘伯就可以下床活动了。

 

如今康复出院的陈伯,把陪伴半生的烟盒锁进抽屉:“这次真把烟戒了!医生用机器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咱得对得起这份高科技。”

 

专家提醒

 

樊韵平主任指出,“长期吸烟或饮酒、年龄在50岁以上、有喉部慢性炎症或良性肿瘤病史以及有家族史的人,都是喉癌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应定期进行一次喉部检查,若出现任何不适,及时就医,早诊早治。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文 | 郑诗颖、陈泽淳

图 | 涂翔

指导科室 | 耳鼻咽喉科

初审 | 樊韵平、孙悦奇

审核 | 江清浩、李艾琳

审核发布 | 陈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