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台湾脑血管病大咖胡汉华教授做客中山七院,分享脑血流调节新进展

2018-08-16

       近日,台湾脑中风学会创会理事长、台北医学大学脑血管病治疗及研究中心主任胡汉华教授和台湾中央大学生物科技与工程中心主任罗孟宗教授做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分享“脑血流调节的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blob.png

       脑血流的自主调节指在一定的脑灌注压范围之内,通过各种生理机制使脑动脉血管的阻力发生变化,从而维持恒定脑血流,保证脑正常的新陈代谢。脑血流自主调节的研究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情况下,脑血流的自主调节会出现不同的改变或损失,如脑损伤引起的自主调节能力下降;脑血管痉挛引起的低灌注等等。通过对脑血流调节的评估,可对脑卒中的危险率、再发率及卒中发生后的预后进行预测。

       胡汉华教授的团队在1995年率先采用结合患者平躺状态血压、血流数据和传递函数分析的方法评估脑血流的自主调节。该方法简单、无创,经过20多年的实践,现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评估脑血流自主调节的方法。如今,胡汉华教授团队研究的脑血流调节Real-Time分析软件可以在线、即时、自动分析血压和脑血流的讯号,有望诊断出神经血管单元组成的某个部分功能受损,进而诊断一些疾病;作为突出研究成果之一,新指标Mpx可以利用脑神经的律动性了解神经细胞的功能是否正常运作,早期佐证是否存在大脑退化以及是否出现了轻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blob.png

胡汉华教授

       胡汉华教授在神经血管超声领域,尤其是颈静脉血管超声方面的研究造诣颇深。中山七院神经医学中心韩珂博士曾在其团队访问学习,专注静脉超声、神经血管耦联功能评估。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山七院致力将其发展成特色项目和重点方向。据介绍,中山七院已组建神经血管超声平台,现配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多功能血管超声仪、脑血流调节诊断系统、神经监护系统等设备,目前除了开展常规的头、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筛查,还可开展多项超声诊断新技术,为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精准评估。

RZZ~`XOH6UXH9G4P3ALG]UY.png

罗孟宗教授

       交流会上,罗孟宗教授介绍了长期的昼夜节律失调对血糖代谢和情绪、认知功能的影响,希望未来能够通过脑血流监测、心电图分析系统进一步评估昼夜节律对心脏功能、认知功能的影响。

       中山七院神经医学中心主任周列民教授指出,脑血流自主调节的监测在神经疾病、特别是脑血管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希望通过此次交流能与台湾脑中风学会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今后引入最新脑血流检测技术,助力中山七院脑血管病诊治水平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