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程瑜:临床实践应关注患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中山七院举办“临床医学人文研究论坛第二讲”

2019-06-04

    2019年5月28日,我院举办“临床医学人文研究论坛第二讲——临床中的医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双聘教授程瑜主讲。质量管理评价处副处长兼医学人文部主任施祥主持讲座。

image001.png

讲座现场

    程瑜教授介绍了人类学的基础理论——整体观、文化相对观、主位客位观,并就这三个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image002.jpg

程瑜教授授课

    程瑜教授指出,整体观是人类学的首要观点。1977年恩格尔教授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把人理解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属性的统一体,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是生物学过程,而且有心理和社会的因素,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相统一的整体水平来理解和防治疾病。

    文化相对观是人类学的核心。程瑜教授以“减少伤害运动”和六六《心术》中关于“什么是好的治疗”的讨论为例,指出在临床中面临选择时应该“两害相权取其轻”。

    主位客位观要求医务人员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要尊重他人、学会共情。程瑜教授详细阐述了著名医学人类学家凯博文教授的疾病解释模型,指出疾病可分为病(disease)和痛(illness),前者是客观上的生理上的病症,后者是体验上的疾病,是患者身体上的感受,是人们对健康问题的主观或自我定义。当前的临床实践中,人们往往只关注各种具有生物医学意义的指标、数据,而较少关注患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程瑜教授认为可以参照“凯博文九问”,创建具有中山七院特色的问诊模式。

    讲座最后,程瑜教授以三位具有医学和人类学背景的大师——国际医学人类学领军人物凯博文教授及其弟子金镛教授(前世界银行行长)、保罗·法默教授(“健康伙伴计划”创始人)的故事,呼吁全体医务人员在大师精神的引领下,开展临床医学人文研究实践,致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七院特色的临床医学人文体系贡献力量。

image003.jpg

施祥副处长总结讲话

    施祥副处长总结指出:程瑜教授授课内容翔实,案例与临床工作结合紧密,给我院临床医学人文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院未来会组织系列临床医学人文培训,打造临床医学人文学术品牌,并在医务人员培养中加入医学人文要素,设计相应培养考核方案,希望全体员工都能参与到临床医学人文的培训中来,形成全员学习、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让医学人文的火花散播到医院的每个员工心中,助推我院临床医学人文建设快速发展,形成行业标准与规范,让临床医学人文在中国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