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深化学科建设,对标国际一流——中山七院消化医学中心开展“三名工程”学术交流活动

2019-10-09

    9月17日下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消化医学中心“三名工程”学术活动在我院顺利召开。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院陈扬超教授,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院长助理谢智勇教授及中山大学陈红波教授受邀出席。中山七院副院长、消化医学中心主任张常华教授和科研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澂明主持会议。

 

    大会主席何裕隆院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山七院非常重视科研建设,希望通过此次学术交流活动,共同探讨消化系统疾病的科学研究热点、前沿进展及最新理念,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推动消化医学中心的科研创新,深入推进“三名工程”在中山七院的建设工作。

 

005XSXmNly1fayh9vak99j309v09v40k0.jpg

 

    会议上,陈扬超教授就“长及短链非编码RNA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观遗传学调控”等内容作了精彩主题报告。陈扬超教授以非编码RNA为切入点,探讨其在不同肿瘤的表达差异,进而进行功能及机制研究,并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新方向。

 1.jpg

  

    谢智勇教授以“肠道菌群-宿主对话及其调控”为主题进行了详细解读,分析了重大疾病的“肠道菌群-宿主”对话与代谢调控的机制。

 

2.jpg

  

    陈红波教授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遗传文库筛选技术寻找新靶点,协助制定有效治疗方案。靶向药物是目前肿瘤治疗的热点,同时也是难点,大部分肿瘤患者检测不到有价值的药物治疗靶点。高通量测序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技术,是发现药物作用靶点的有效手段。陈红波教授的讲解为临床及科研工作提供了新思路——高通量测序不仅能应用于遗传病/肿瘤诊断,更能为“精准治疗”保驾护航。

 

 

 

    随后,张常华副院长及中山七院科研中心袁金秋研究员分别做了“胃癌三位一体防治研究”及“磁控胶囊胃镜系统”的主题报告,与在场各位专家交流了中山七院的专科特色。

 

 

 

    袁金秋研究员做了“胃癌精准化三位一体防治模式的构建”的专题报告。他提到,中山七院结合凤庆县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凤庆县人民医院在全县开展癌症早期筛查工作,探索建立“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家庭”三位一体的癌症体系,为“健康扶贫”助力攻坚。

 

 

   

    中山七院副院长张常华教授对“磁控胶囊胃镜系统”进行详细讲解。他指出,胃癌的早期筛查至关重要。与传统胃镜相比,磁控胶囊胃镜耐受性良好,有助于提高胃癌筛查率。而胃癌精准化三位一体防治模式的构建,能够提升我国早期胃癌防治水平,助力全民健康。

 

4.jpg

 霍明宇、黄伟斌两位研究生分别进行课题汇报

 

    最后,何裕隆院长做大会总结。他指出,各位专家的科研经验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通过此次学术会议,加强消化医学中心与国内一流专家的联系,进一步推进科研项目、研究生联合培养等多方面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加快“肠道菌群治疗炎症性肠病”等项目落地。同时,鼓励年轻医生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借助中山七院与国内外优秀专家团队合作的机会,增强科研意识,提升学术水平,共同推进学科建设。

 

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