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三名工程”项目系列报道三——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骨科“三名工程”项目学术论坛

2019-10-12

    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骨科“三名工程”项目是北京、深圳两地医疗机构的一次深化合作。中山七院骨科在刘少喻主任的带领下,将与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团队展开全方位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加速推动我院骨科学科建设与发展,切实解决深圳优质医疗资源的匮乏问题,为深圳乃至大湾区市民提供优质诊疗服务。

 

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联合举办学术会议

    9月28日上午,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骨科“三名工程”项目学术论坛暨“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学术研讨会在我院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山七院联合举办,中山七院骨科刘少喻主任担任大会主席。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北京积水潭医院刘波教授、何达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田野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尹飞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陈建庭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万勇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朱立新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杨大志教授,省内各大医院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山七院骨科医护人员等近百名骨科相关医护人员。

 

大会留影

会议现场

魏富鑫副主任主持开幕式

陈起坤副书记致辞

刘少喻教授致辞

 

    会议在激动人心的《我和我的祖国》歌声中拉开序幕。本次会议主要围绕“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起源、发展及改良等展开专题报告及讨论。会上,刘波教授、田野教授、刘少喻教授、尹飞教授、何达教授、魏富鑫副主任分别就“颈椎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进行专题报告。专家们针对手术适应症、术中门轴位置选择、开门角度、术中出血、术中监测、术后评价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脊柱自主设计研发的手术器械、术中超声及电生理等研究领域,南北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分析探讨了目前研究的特色与不足,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意见。

 

刘波教授:珊瑚人工骨桥应用于颈椎管扩大成形术

田野教授: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手术的协和观点

尹飞教授:累及C2的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相关问题

何达教授:改良棘突纵割式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多节段重度颈椎管狭窄长期疗效分析

魏富鑫副主任:颈椎后路双开门角度的预测与结果

会议讨论

 

    此次会议加强了我院骨科与国内各大名院名医相互的学习与交流,就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对我院骨科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workshop实操练习双开门手术

    9月28日下午,在骨科示教室开展的workshop环节中,我院骨科刘少喻主任和魏富鑫副主任借助颈椎模型示范改良黑川式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现场专家学者动手实操演练。

 

刘少喻主任和魏富鑫副主任示范改良黑川式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此次workshop结合手术器械与仿真模型,以及刘少喻主任团队自主设计研发的双开门门轴的尖嘴咬骨钳、椎板间撑开器等,真实地模拟了实际手术场景。刘少喻主任详细阐述了手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手术节段选择等,结合术中手术视频,系统讲解了手术流程、手术重点及难点,并在颈椎模型上示范操作要领,分享了自身多年的颈椎后路双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的经验,充分展示了我院骨科在颈椎疾病治疗的特色与优势。魏富鑫副主任与学员深入交流,手把手纠正学员在操作中不规范的地方。日本留学归来的刘希哲博士后与在场学员分享了这一术式在日本的起源、发展及现状,同时深入分析了国内与日本的手术操作差异,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

 

    Workshop环节理论结合实践,使大家更为全面系统的了解了颈椎后路双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为开展或进一步深入研究该术式提供了指导性的意义。实践操作基本完全还原了实际的手术操作,可以极大的提高学员的手术技巧,缩短学习曲线。在场学员均表示该套器械安全、简便、可控、操作性强,对刘少喻主任自主研发设计的手术器械兴趣浓厚。

 

学员练习改良黑川式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此次实操培训提升了各医院专家学者对双开门手术的理解和操作水平,带动了深圳各医院脊柱外科颈椎后路手术发展。

 

三名工程项目简介

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骨科

 

    为解决深圳医疗优质资源的匮乏,深圳官方于2014年推出以“名医(名科)、名院、名诊所”为重点的深圳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骨科“三名工程”项目旨在通过引进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医学团队,双方在颈椎疾患(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上颈椎疾患&颈椎后凸畸形)、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手术、智能骨科协助开展脊柱椎高难度手术、脊柱重度畸形矫形术、 脊柱微创手术方面开展医教研全方位的合作,使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骨科成为广东省顶尖、国内知名的骨科科室。

 

    根据2017复旦大学医院专科排名,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全国排名第一, 其中脊柱外科、创伤骨科医疗技术达到世界及国内领先水平。本次项目引进团队所有成员均来自积水潭医院,其中三名核心成员均为国内脊柱外科领域知名专家,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脊柱微创技术、颈椎腰椎的退行性疾病、脊柱畸形矫形以及脊柱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上有独特的优势。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骨科目前拥有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医护团队,包括教授1名,副主任医师2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主要骨干均多次到日本、欧美留学和临床进修学习,并建立长期友好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关系,骨科疾患诊疗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

 

    本次项目合作的5年总体目标为——

    1.基础条件建设:总床位数扩大至230-430张,专职骨科医生增至180人,五个亚专业(分别为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骨科,骨肿瘤科,运动医学科); 年住院人数增长10%;年手术量增长8%,完成颈椎疾患三四级手术325台,疑难复杂手术140台;完成手术质控不少于195例。

    2.技术能力建设:通过提高中山七院脊柱外科水平,并带动和促进骨科其它亚专科的建设和发展。建立临床合作模范: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各25次/年及手术演示25次/年。

    3.学术能力建设:创新和开展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临床新技术10-15项,申请专利10项;发表SCI论文25篇以上,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篇以上;国家级或省级学术活动2次以上/年。5年内举办市级以上继教学习班10次。

    4.人才培养建设:医疗团队的职称架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疾病诊治水平进一步提高。提高科室成员的临床、科研和创新能力,医师博硕学位占比95%以上。

    5. 建立两科院际远程会诊交流平台,实现疑难病例随时沟通,疑难手术随时协作,充分利用引进团队的技术、科研和创新的底蕴。

 

    中山七院骨科总体建设目标为5年内力争达到省内重点专科水平,脊柱外科达到国际水平,全面提高骨科及优势亚专业的诊治水平,学科排名能进入全国专科排名前10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