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骨科“三名工程”项目系列活动——脊柱手术缝合及护理沙龙在中山七院行政楼301会议室举行。
会议邀请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马克主任,深圳市人民医院杨大志主任,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陈晓生医师以及中山七院骨科刘少喻主任做演讲,主要围绕脊柱外科领域展开高峰论坛,旨在提高和促进脊柱相关手术的创新发展以及提升术后患者的康复质量。
刘少喻教授——脊柱伤口缝合方式改良与ERAS
刘少喻教授在演讲中主要为我们详细讲解了脊柱手术的切口特点及操作过程中容易引发的伤口并发症,特别介绍了改良后的两种缝合方式:一根线分三层缝合或者一根线分两层缝合的优点。
马克主任——人工内置物与缝线的不良反应报告
马克主任本次演讲主要内容是人工植入物感染的诊疗及手术缝合线不良事件分析。特别提到医学植入物感染的机制及诊断方法、治疗方法,还分别对医用缝合线不良事件做出统计和分析。
杨大志主任——中晚期脊柱转移瘤手术策略
杨大志主任经过综合分析,认为在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中,正确的治疗策略比手术技巧更重要。在使用Tomita和Tokuhashi等评分标准时,应结合目前肿瘤综合治疗情况分析判断。
陈晓生医师——脊柱侧弯肩平衡治疗策略
陈晓生医师则着重讲解的脊柱侧弯的表现及脊柱侧弯肩平衡的治疗策略。几位专家精彩的演讲引发在场的所有人的激烈讨论,特别是专家们分别就演讲内容交换了自己的看法。在场的全体参会人员都获益匪浅。
现场讨论
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骨科“三名工程”项目有助于提升我院骨科医疗水平和医院影响力。今后,我院将进一步加强与各大名院在骨科医疗、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和交流,加速推动我院骨科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为广大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便捷、专业的医疗服务。
三名工程项目简介
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骨科
为解决深圳医疗优质资源的匮乏,深圳官方于2014年推出以“名医(名科)、名院、名诊所”为重点的深圳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骨科“三名工程”项目旨在通过引进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医学团队,双方在颈椎疾患(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上颈椎疾患&颈椎后凸畸形)、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手术、智能骨科协助开展脊柱椎高难度手术、脊柱重度畸形矫形术、脊柱微创手术方面开展医教研全方位的合作,使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骨科成为广东省顶尖、国内知名的骨科科室。
根据2017复旦大学医院专科排名,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全国排名第一,其中脊柱外科、创伤骨科医疗技术达到世界及国内领先水平。本次项目引进团队所有成员均来自积水潭医院,其中三名核心成员均为国内脊柱外科领域知名专家,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脊柱微创技术、颈椎腰椎的退行性疾病、脊柱畸形矫形以及脊柱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上有独特的优势;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骨科科室目前拥有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医护团队,包括教授1名,副教授2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主要骨干均多次到日本、欧美留学和临床进修学习,并建立长期友好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关系,骨科疾患诊疗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
本次项目合作的5年总体目标为:
1、基础条件建设:总床位数扩大至230-430张,专职骨科医生增至180人,五个亚专业(分别为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骨科,骨肿瘤科,运动医学科);年住院人数增长10%;年手术量增长8%,完成颈椎疾患三四级手术325台,疑难复杂手术140台;完成手术质控不少于195例。
2、技术能力建设:通过提高中山七院脊柱外科水平,并带动和促进骨科其它亚专科的建设和发展。建立临床合作模范: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各25次/年及手术演示25次/年。
3、学术能力建设:创新和开展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临床新技术10-15项,申请专利10项;发表SCI论文25篇以上,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篇以上;国家级或省级学术活动2次以上/年。5年内举办市级以上继教学习班10次;
4、人才培养建设:医疗团队的职称架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疾病诊治水平进一步提高。提高科室成员的临床、科研和创新能力,医师博硕学位占比95%以上。
5、建立两科院际远程会诊交流平台,实现疑难病例随时沟通,疑难手术随时协作,充分利用引进团队的技术、科研和创新的底蕴。
总体建设目标为5年内力争使中山七院骨科达到省内重点专科水平,脊柱外科达到国际水平,全面提高骨科及优势亚专业的诊治水平,学科排名能进入全国专科排名前100位。
通讯员:邵阳
编辑:温志鑫
初审:刘少喻
审核:江清浩
审核发布:党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