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儿科用以病例教学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方法,为实习生打好临床基础

2019-11-12

    轻度贫血和儿童原发性肺结核在儿童疾病中常见,但以轻度贫血为首发症状的儿童原发性肺结核病例少见。儿科主任陈纯教授以一例因“轻度贫血查因”入院,最终诊断为“儿童原发性肺结核”的住院病例,展开临床病例讨论,为实习生详细讲解了贫血查因、儿童原发性肺结核的诊疗思路,旨在让实习生打好临床基础,熟练掌握临床思维,做到理论与临床密切相结合。

 

 

    病例讨论当天,由实习生汇报病史并总结病例特点,并组织讨论可能出现儿童轻度贫血的原因和总结儿童原发性肺结核病例特点,随后让实习生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指出儿童原发性肺结核导致贫血的机制,并对理解难点提出疑问。陈纯教授及时纠正实习生们的理解偏差,并指出思路要开阔,要对患儿进行随访,以进一步验证诊断(图A、B)。

 

 

    儿科教研室在儿科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庄思齐主任医师的带领下,严抓儿科实习生的临床教学任务,强调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山大学医科教学的传统优势。陈纯教授强调,医学生在结束医学基础及临床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后,将进入到临床实习阶段。如何将学到的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是每个毕业后的医学生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学生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培养是儿科临床学习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临床思维是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逻辑等多种思维的结合,其高级阶段是临床创造性思维,它是医师临床能力的核心,决定着医生诊断和治疗水平的高低。儿科教研室在临床实习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教导学生掌握根据医学理论知识、患儿的症状、体症和辅助检查结果等信息,对患儿所患疾病、治疗方法及其预后作出科学判断的思维方式。在临床实习教学工作中,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将所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习惯,并将这一习惯带到了临床实习中,极大地妨碍了他们的实习成效。儿科教研室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以病例教学( Case-based study, CBS )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这能让实习生打好临床基础,做到临床与理论相密切结合,实习生反馈收获成效显著。

 

通讯员:林超

编辑:温志鑫

初审:陈纯

审核:江清浩

审核发布:党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