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中山大学组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青年骨干人才红色教育专题研讨班(红岩总第7期),学员们深入学习党的历史,重温新中国建设史。
清晨,微风细雨,秋风飒爽。青年骨干人才红色教育专题研讨班的学员们在毛毛细雨中,经过近3个多小时的车程从重庆红岩红色教育基地到达四川广安,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参观了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居。
在邓小平故居这样一座天然纪念馆中,我们进一步全面认识了的小平同志。学员们首先来到铜像广场,瞻仰小平同志铜像,敬献花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场的学员们重温入党誓词,并纷纷表示,将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的精神、开拓创新的勇气、坦荡无私的胸襟,严格要求自己,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学员们向邓小平同志铜像敬献花篮
队员们参观陈列馆
来到“邓家老院子”,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由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邓小平同志故居”匾额。青瓦粉壁,翠竹掩映,“邓家老院子”宽敞明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邓家老院子”曾经生活过小平同志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人,浓缩着小平同志的童年时光。这里还展示了小平同志求学时期的影像,再现了当年小平同志与美国、英国、法国总统外交谈判的场景,反映了我国外交发展的历程。
小平同志心怀家国理想,在故乡生活了15个春秋,离开了充满川蜀风韵的三合院,从此再未回过故乡。小平同志的女儿邓榕回忆父亲时曾说:“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跟他要求过好多次,可他就是不让,他自己不回也就罢了,也不让我们回去。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
学员们认真、仔细地观看了陈列馆内的实物展览和图文资料,学习了小平同志为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深刻领悟了邓小平理论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了小平同志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翰林院子是邓小平同志青少年时期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翰林院子已有200多年历史,历久弥新,是邓小平同志先祖清代侍讲学士、翰林通奉大夫、大理寺正卿邓时敏告老还乡的旧宅。邓时敏去世后邓家将其改办为牌坊村第一所私塾学校。屋前荷稻飘香,庭后竹影婆娑,1909年,一代伟人在此开始了他的启蒙教育。
石板青路,青瓦旧屋,木柱石基,楼阁相依。邓小平同志曾在北山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其中陈列着数不胜数的图片、文字及多媒体资料,展现了童年时期邓小平同志刻苦求学的故事。
而后我们来到四川省广安中学,这里是邓小平同志的母校,他伟岸的塑像傲然挺立。我们在感慨一代伟人的成长之路的同时,也感慨改革开放之后教育环境的改善,作为中大人,吾辈顿感责任之重大。
邓小平同志曾在此接受新式教育
学员们参观完邓小平故居以后,深受鼓舞。邓小平同志一生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奋斗,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富起来,如今的我们远离战争纷扰,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员们纷纷表示要继续发扬小平同志的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不断进取,为促进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青年骨干人才红色教育专题研讨班合照
文:李宁宁、岳奇
编辑:郑天心
初审:邓宇斌
审核:刘畅
审核发布: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