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我院举办志愿服务实践思政培训暨专题团课

2020-11-18

    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相关指示精神,推动志愿服务实践思政工作,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养,更好地推动我院志愿服务发展,11月13日,我院党委办公室、群团工作办公室、教育处联合举办志愿服务实践思政培训暨专题团课,邀请深圳市卫生团工委冯阳副书记、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王双苗研究员为我院志愿者、共青团员以及医学生进行专题授课。

 

授课现场

 

冯阳:打造“志愿者之城”3.0

 

    深圳市卫生团工委冯阳副书记以《浅谈深圳卫生健康之源服务发展历程》为题,首先导读了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关于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讲话,传达关于志愿服务的系列指示批示精神。他介绍,深圳市于1989年率先在全国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截至2019年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18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14%,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志愿者之城”。深圳团市委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提出了打造“志愿者之城”3.0的工作思路:以制度化、专业化为引领,推动志愿服务从提供社会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跨越,积极发挥志愿服务在参与社会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冯阳副书记以市人民医院志愿服务发展为例,总结出三点经验启示:坚持组织引领社会动员,是专业化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试点先行与模式推广相结合,是专业化志愿服务领域拓展的有效路径;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是专业化志愿服务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冯阳副书记授课

 

 

王双苗:病人是最好的老师

 

 

    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研究员、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健康促进与医学传播学研究所所长、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原副院长王双苗博士作《健康志愿服务与青年医务人员实践思政》专题讲座。他从健康志愿服务的价值追求、义工“幸福银行”的3266天、新时代青年医务人员的健康使命、志愿服务与实践思政四个方面介绍了其团队在健康志愿服务与实践思政方面的经验。2011年12月5日(第26个国际志愿者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创建全国首家义工“幸福银行”,引入银行运作理念,以“存-取”模式创建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将义工志愿服务时间存入幸福存折,需要时可支取享受对等服务。义工“幸福银行”创建以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创新“1+4”五工联动组织管理模式,以党员义工为引领,以医学生义工为主体,将医护义工、医务社工以及社会义工相互交融,打造了一支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健康促进与医学科普传播队伍。同时,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义工的先锋带头作用,使党建工作成为新引擎,2016年7月,义工“幸福银行”党支部成立,党支部实施学习、实践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开展“选主题、组团队、定方案、挖项目、扩成果”五步学习模式,使党建工作成为义工服务的新引擎。义工“幸福银行”党支部实施“跨组织”联动机制,打造综合组织力,整合优秀组织资源为支部发展所用,以党建工作促业务发展,按照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进一步拓展义工“幸福银行”党支部构建的“培养大健康医学人才”、“研究大健康服务体系”、“开展社会健康义工服务”和“传承创新健康文化”四方面工作。目前,义工“幸福银行”有义工6137人,拥有32支、31个服务队(站),总服务时长超19.5万小时,服务内容包括医学传播、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

 

    王双苗研究员同时分析了如何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进行思政教育。他提出,病人是医者最好的老师,新时代青年医务人员应围绕党和国家的健康战略,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新时代医者的职业素养,承担医者的社会责任,努力修习道术、仁术、学术、技术、艺术。

 

王双苗研究员授课

 

    人民对美好医疗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院医务人员要结合健康中国战略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改革创新需求,刻苦学习医学科学,挖掘从医深度;要深刻领会健康理念,拓展从医宽度;要时刻践行医学人文,提升从医温度,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时代素养、社会素养、人民素养、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通讯员:方婵、李艾琳

编辑:温志鑫

初审:陈起坤

审核:刘畅

审核发布: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