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上午,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教授在七院学术厅为全体在院见习生、实习生、研究生180人余人生动讲述了“春季学期院长思政第一课”,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何院长以自己的恩师、中国共产党党员王吉甫教授的生平故事开展讲述。他提到,王吉甫教授(1928年3月28日-2016年2月12日)是我国著名的外科学家、杰出医学教育家、我国胃肠外科奠基人之一。一个医生在一生中只要有一个“第一”,就足以让世人瞩目,而王教授的多个“第一”不仅推动了医疗技术进步,更给许多病痛中的人们带来福音——他是当之无愧的“胃王”!
何院长回忆到,王教授的一生学高身正、淡泊名利。他一年365天,只要不出差,每天早上6点多必然在病房开始早查房,晚上9点再查一次房才回家。这种身体力行、润物无声的行医治学作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胃肠外科弟子。在没有呼吸机的年代,王教授多次为确保大手术后患者的安全,彻夜守护在床边。遇到紧急手术时,他为了尽快赶回医院,经常翻过宿舍铁门。因为他心里只想着病人,觉得找人开门会延迟急救时间,于是一刻也不耽误。从医61年,他从来不拿病人一个“红包”、一件礼物。他从来不会因为对方是达官显贵,就给予特殊对待,反而还经常想方设法为病人争取减免胃镜、肠镜和X光等费用,因为在他的眼里,病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人生中的后二三十年一直住在一所建于70年代的房子中,房间里除了一张书台和放置在书台上的书外,没有其他多余的家俬。
“王吉甫教授身上的共产党员精神,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何院长用提问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他动情地说到,这就是“生命至上”的精神,王教授的一生,不但体现了“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中山医精神,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老共产党员的精神,是一代代传承的。接下来,何院长为同学们继续讲述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以来,面对“疫情大考”,中山医科交出的令人满意的答卷:512名医科师生和医护人员,主动请战、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抗疫一线;涌现出无数先进党员医生;三院、五院为定点收治医院;七院建设深圳市首个临时留观病区;八院为发热门诊医院;其他附属医院发热门诊对全社会开放……此外,中大各附属医院响应国家号召,分两批派出6名医疗专家赴塞尔维亚进行援助,获得了塞尔维亚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最后,何院长希望大家严肃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何院长说到,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党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入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至上”理念。而选择医生这份职业,尤其是党员医生,意味着扎根医疗事业——终生奉献,终生学习,终生在路上;且肩负崇高使命:做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建设事业保驾护航!
讲座由中山七院副院长郑智华主持。中山七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起坤,院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教育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聆听了讲座。
文、编辑:臧卢璐
图:刘畅、黄宗远
审核:刘畅
审核发布:陈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