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平的年代,不能忘记艰难的岁月。我小时候就经常听父亲讲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父亲还经常从书架上翻看一本叫做《西行漫记》的书。后来我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居然是一个外国人,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是他,通过一本《西行漫记》,成功地向世界讲述了红色中国的动人故事,让世界了解了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我们作为医院的宣传工作者,学习党史,重读这本红色经典,不但从中可以汲取到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更能得到一些宣传工作的宝贵启示。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 Red Star Over China》)
一是要深入基层,搜集到第一手详实的资料。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国民党在舆论战场上对共产党实行了残酷的封锁,在对外宣传上用“土匪”、“共匪”等词汇抹黑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了探寻真相,1936年,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革命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四个月里,他采访了包括毛泽到在内的许多中国共产党人,详细地考察了当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情况,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后来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他结束采访回到西安时,发现他的行李弄丢了。行李里面装着他在采访中记下的十几本日记和笔记、三十个胶卷以及许多共产党的杂志、报纸和文件。原来,为了避免受到搜查,护送斯诺的红军战士临行前把他的行李夹在一个装着枪械的麻袋里,而这个麻袋已卸在渭河以北的咸阳了,他们立刻决定调头取回行李。幸运的是,这些珍贵的采访资料终于被取回,斯诺急速赶回北平后,蒋介石突然来到西安,城市立刻戒严——如果晚走一步,后果不堪设想。后来,斯诺把这些材料汇编成书,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易名为《西行漫记》)。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这启示着我们宣传工作者,要想打造一个好的宣传作品,必须长期深入一线,搜集大量的一手资料。一个宣传精品的打磨,应该建立在扎实的考察工作上。
二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斯诺在采访人物时,往往能用一双敏锐的双眼,捕捉到人物的精神气质,让我们看看斯诺如何描写毛泽东:“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清瘦,看上去很像林肯式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斯诺把毛泽东与林肯放在一起对比,暗喻毛泽东是个将来能够一统中国的人物,一下子就精确传神地刻画出了毛泽东的领袖形象。不得不说,斯诺通过对世界局势的观察和对毛泽东的深入了解,精准预判了中国未来的局势。
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在陕北合影
敏锐的洞察力,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这启示着我们宣传工作者,要多观察社会新闻热点,在工作中多思考、总结经验,才能逐步锻炼出善于挖掘亮点的洞察力,制作出能深入人心的宣传作品。
三是要用真实的力量打动读者。
“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15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368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的100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56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5000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14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即近24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
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盖雪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派来追击他们的中央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地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与之相比,汉尼拔经过阿尔卑斯山的行军看上去像一场假日远足。”
这是斯诺站在世界军事史的高度,把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和困苦,通过这些真实的数据呈现在我们面前。毛泽东曾说:“《西行漫记》是一本真实地报道了我们的情况,介绍了我们党的政策的书,是外国人报道中国革命最成功的两部著作之一。”斯诺也说过:“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1970年国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与老朋友斯诺亲切交谈
真实的力量,才是最能打动人的,做任何工作都是如此。我们为了宣传医院医护人员在抗疫前线的工作场景,往往随着他们一同“出征”,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一幕幕动人的场景,把中山医“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家国情怀具象化在读者的面前,让真实发挥出最震撼人心的力量。今后,我们还会继续深入临床,服务临床,多挖掘报道发生在临床和一线的动人故事,继续传播医院正能量。
四是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西行漫记》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和当时的世界形势有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法西斯的阴影笼罩全球,而斯诺用真实的笔触描写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向全世界展示了发生了红色中国大地上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西行漫记》于1937年在伦敦首次出版之后,一个月内连续出了五版,发行量超过十万册,并相继被翻译成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日语等十几种文字继续出版,让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当时,罗斯福曾三次约见斯诺询问中国共产党的情况,可以说这对后来美国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对中国、尤其对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援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深圳,一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而我院作为坐落深圳的中山大学首家直属附属医院,是一座开业三年多的年轻医院。在需要大力宣传的当口,我们应顺应时代大环境和新趋势,抓住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机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我院的动人故事传播出去。
文、编辑|臧卢璐
初审|肖力
审核|刘畅
审核发布|陈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