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科研中心邓宇斌教授以临床科学问题为导向,加强基础与临床的协同研究,联合我院重症医学科、急诊与灾难医学中心罗亮主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双模态早期诊断方面取得研究进展。目前研究成果已于2020年9月15日在线发表在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IF:4.511)。
在AP的诊疗过程中,早期明确AP的病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尽早发现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对获得最佳结果和挽救生命至关重要。目前单模态成像技术(例如MR、CT等)是当前用于AP临床评估的常规无创成像方法,但单模态成像仍存在着局限性:靶向性较差、灵敏度较低不能早期反映AP的炎症状态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等。因此,建立更好的评估AP病情的多模式分子影像学技术是本项目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Gd-DTPA的新型靶向P选择素、近红外荧光染料(Cy 5.5)标记的双模态纳米探针(Gd-DTPA-Cy5.5-PsLmAb),用于SAP早期的双模态成像(MR/NIRF)。研究发现Gd-DTPA-Cy5.5-PsLmAb纳米探针显示了在轻型急性胰腺炎(MAP)和SAP阶段小鼠胰腺的清晰NIRF成像,其中SAP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MAP阶段。同时,Gd-DTPA-Cy5.5-PsLmAb纳米探针在MAP阶段成功显示了大鼠胰腺的T1加权MR信号,但Gd-DTPA在MAP阶段几乎没有信号增加。
该研究表明Gd-DTPA-Cy5.5-PsLmAb是一种有效的、具有特异性的MR/NIRF双模态成像纳米探针,该探针有望为临床上评估早期SAP病情变化提供可靠的双模态分子影像检测手段。
邓宇斌教授团队从2012年开始与放射科、中大化工学院进行多学科合作,致力于研究脊髓损伤修复及相关重症医学的急性胰腺炎分子成像及机制研究,2014年在国际著名期刊Biomaterials(IF:10.317)上发表急性胰腺炎的MR早期诊断相关论文,再次发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双模态早期诊断的论文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IF:4.511)。邓宇斌教授团队自2018年以来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脊髓损伤修复新疗法的研究及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应用”,期间以通讯作者先后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IF:5.115)、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IF:4.166)、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IF:4.511)2篇,参与一篇ACS APPLIED MATERIALS&INTERFACES(IF:8.45),发表SCI论文5篇。
自2018年已先后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广东省自然重点项目一项、广东省自然面上项目一项,目前邓宇斌教授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2021-2024),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一项(2020-2023),指导课题组博士后获得关于ADSC修复脊髓损伤课题的2019年国自然青年基金一项,现指导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2名。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biomaterials.0c00596
通讯员:邓玲娜
编辑:温志鑫
初审:邓宇斌、罗亮
审核:刘畅
审核发布: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