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果
程瑜,崔昌杰.全人照护视角下医务社会工作参与构建普惠性安宁疗护体系的专业优势研究[J].社会工作与管理,2024,24(03):1-11.
原文参见 全人照护视角下医务社会工作参与构建普惠性安宁疗护体系的专业优势研究
1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越来越多家庭面临着如何为晚期病人提供优质、舒适的临终照护挑战。因此在国内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事关“健康老龄化”的法律和政策,并针对安宁疗护进行了诸多实地试点探索。但在现实中,由于相关专业医护力量的不足,安宁疗护资源依旧呈现出体量小且分布不均衡的现状,亟须将其纳入普惠性事业的范畴。
2 何谓普惠性安宁疗护?
普惠性安宁疗护具备“公平”“规范”“可及”三个特征。如果从“全人照护”视角切入,该视角至少在学理维度、制度设置与体系内容三个层面具备切入普惠性安宁疗护的可能性。学理维度的共通与共融是制度设置与体系内容融合的底层架构,后两者则是前者的具体体现。

3 普惠性安宁疗护体系内部的主体职责
普惠性安宁疗护体系的构建涉及多方主体。在当前的医疗生态中,专业医护人员依靠其专业能力在安宁疗护服务中占据核心地位。但必须承认,专业医护人员所能供给的安宁疗护服务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既体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质量上。但若是专业医护人员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具备一定医学知识的其他职业群体(如医务社工),使其具备处理安宁疗护问题的基本技能,就既能够确保安宁疗护服务得到专业性支持,又能够极大地拓宽安宁疗护服务的供给主体。
文章结合具体案例,从实务的角度指出,医务社工在制度设置和体系内容两个层面上具备推进普惠性安宁疗护体系建设的专业优势。首先是制度设置层面,医务社会工作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信息共享与交流,二是资源整合与协调,三是推动规章制定与完善。其次是体系内容层面。安宁疗护作为一个完整的照护过程,可以划分为“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医务社会工作的优势就体现在这三个层面上,并且在这之上关注整体需求、提供个性化关怀和延续性服务。
4 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困境与破解之道
首先是微观层面。安宁疗护至今未处理好本土化的文化适应问题,其在实操中面临阻碍。其次是中观层面。医务社工在参与安宁疗护时仍存在一系列操作困难,同时,经济付出不对等、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不足、医务社工自身心理压力大等都会影响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效果。最后是宏观层面。该层面涉及指南标准、医保制度、跨部门协作等一系列制度难题。
最后,文章指出,只有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需要的普惠性安宁疗护体系,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宁疗护模式,实现普惠性安宁疗护的普及化、制度化、均等化和个性化。才能为生命终末期提供安详、舒适和有尊严的普惠性安宁疗护服务,实现“生死两相安”。
图文:崔昌杰
编辑:符隆文
审核: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