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山大学精准医学科学中心及科研院重大平台建设处领导一行莅临我院指导交流。中山七院副院长潘逸航、科研中心副研究员陈韵、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袁金秋、信息管理处大数据应用中心副主任郑子龙,及精准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大数据中心、科研与国际交流处相关人员参加了交流会。
会议现场
潘逸航副院长代表中山七院对大学精准医学科学中心及中山大学科研院重大平台建设处一行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与热烈欢迎。中山七院无论是筹备初期还是开业以来,一直受到大学的全方位支持,学校把中山七院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国际一流的世界名院,并与深圳校区同步发展,形成医、教、研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潘逸航副院长表示,中山七院一直重视科研及信息建设,在短短2年内便取得不凡的成绩。七院作为一家年轻的医院,希望中山大学精准医学科学中心及科研院重大平台建设处给予更多的指导与支持。
潘逸航副院长发言
中山大学精准医学科学中心副主任陶亮从建设背景、建设成效,定位和目标,建设内容,建设需求,以及管理机制6个方面汇报了中心的建设方案。他指出,精准医学与传统经验医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精准医学是将个体的临床信息和分子特征构建一个巨大的“疾病知识网络”,并通过这种知识网络来支持精确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精准医学是医学发展趋势,预示着未来疾病诊疗防治新模式。2015年8月中山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成立精准医学科学中心,目前中心已经健全了管理体制和组织构架, 组建了领导小组、专家团队,通过了《精准医学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各项建设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根据初期制定的建设方案,精准医学科学中心建设了六大平台,包括生物医学样本库,医学大数据中心,组学平台分析平台,精准医学科学研究平台,精准医学转化研究平台,精准医学应用示范平台。然而,虽然中山大学有着强大的学科基础,但是对标国际一流医科,还存在大而不强、重学术轻转化、资源整合少等问题。因此,中山大学医科需要建设一个集成、共享、多学科交叉的校级科研平台,该平台的作用是融合医学各专业实现技术,以高度集成方式进行研究转化工作,通过平台建设的进行促进中山大学医科发展。在接下来的规划中,中山大学精准医学科学中心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医学创新与健康产业中心”校内建设部分进行建设、管理和运行。中心的运行机制采用政府、企业资本、中山大学、兄弟医院共建的方式,通过优化项目运行机制,知识产权集中管理以及投入产出权益分配等机制,促进中心快速健康发展。
陶亮副主任发言
陈韵副研究员汇报了中山七院精准医学中心的发展情况。中山七院精准医学中心成立于2017年,由中山七院潘逸航副院长组建,现有课题组8个、专职科研人员23人、博士后9人、研究生16人。陈韵副研究员介绍了中心采购并落实的大量先进仪器设备、主持在研的项目、发表论文数、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内容。
袁金秋副主任汇报了中山七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包括中心数据科研整体介绍以及人群数据研究介绍。副研究员孙睿及高天顺也就统计遗传学、基因组学、泛素化、单细胞测序和代谢组学的生物信息学研究进行了讲解。
郑子龙副主任从信息化方面介绍了精准医学平台建设,包括人员现状、HIS、PACS、电子病历、数据集成、业务集成、集成标准等,并重点介绍了临床医学研究大数据中心。他指出,我院数据研究团队初具规模,涉及从人群到分子各个层面的数据分析研究,成立专门的数据研究中心意义重大。中山七院大数据应用中心已经按照《临床医学研究大数据中心合作协议》建设了8个系统,在2019年12月底邀请试运行。医院开业以来的数据导入到系统中,每天凌晨自动同步,已初步完成了4个专科8个专病的特色数据库建设,并根据试运行情况,完善表单字段内容、核对自动抓取数据、优化专病数据库等。中山七院大数据应用中心将为全院医学数据研究提供技术及硬件支持平台,为开展医学大数据相关科学研究以及推进大数据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保驾护航。
科研中心特聘助理研究员王涛介绍了生物样本库的建设现状及中期规划。
双方合影留念
此次调研会双方达成一致共识,将紧密加强中山七院与中山大学精准医学科学中心及中山大学科研院重大平台建设处之间的交流合作,为推进精准医学平台的建设以及科研成果产业转化共同努力。
文:曾晓彤
编辑:郑天心
初审:潘逸航
审核:刘畅
审核发布:苗伟